黄河两岸 豫韵流芳 (1)

2010-10-27 10:25:0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记者 赵新颜 源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中是极具文化传承意味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她所包含的现存地方剧种和濒临失传的民间戏曲,形式多样,流光溢彩。 祥符调、二夹弦、落腔……发源或流行...


    ■十不闲莲花落


    长垣人最初传唱莲花落,仅是手执竹板,游走大街,节拍无规律可言。清乾隆年间,长垣人将莲花落与北方十不闲艺术相结合,人称“十不闲莲花落”。杜沙丘村第一代落腔传承人牛文兴召集15人于1786年成立了玩会班,并对“十不闲莲花落”进行改进,多人多角可同时出场,人物性格不同,脸色也不同,用“折”或“出”的形式来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乐器演奏要有规律程序。在牛文兴的努力下,“十不闲莲花落”演变为“彩扮莲花落”,逐渐由地摊走上舞台,专业演员也就随之而生。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9年),“彩扮莲花落”又逐步演变为具备戏曲、戏谱、行当三大艺术形式的落腔戏。


    ■从戏班到剧团


    据李建新介绍,清光绪年间(公元1897年),杜沙丘人牛好慎召集20余人成立了落腔戏班。不久牛去世,演员齐万柱挑起重担,带领戏班,落腔得到了新的发展,在长垣、滑县等地甚为流行。


    1949年,齐万柱将戏班更名为杜沙丘落腔剧团,演员达30多人,有20余出剧目。1965年,长垣县丁栾镇杜沙丘村人杜守君接任团务,新增10余出现代戏,使剧团走上了高峰。文革时期,剧团遭受巨大冲击,但始终没有解散。


    1992年,杜沙丘人王广太、杜印生接任剧团工作。这时的剧团极不景气,二人虽年高体弱,但不服老,决心把落腔的文化艺术传给下一代,发扬“戏比天大”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老艺人的吃苦精神,拼力挽救落腔戏。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黄河 两岸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