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两岸 豫韵流芳 (1)

2010-10-27 10:25:0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记者 赵新颜 源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中是极具文化传承意味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她所包含的现存地方剧种和濒临失传的民间戏曲,形式多样,流光溢彩。 祥符调、二夹弦、落腔……发源或流行...


    凄婉柔美二夹弦


    二夹弦伴奏乐器胡琴有四根弦,每两根弦夹一束马尾进行拉奏,再配以其他乐器,故称二夹弦。2006年,“河南名片——推介您心中的最爱”评选活动揭晓,百姓在评选自己最喜爱的“河南十大剧种”时,把珍贵的一票投向了地方戏稀有剧种——二夹弦,二夹弦仅次于豫剧名列第二。


    ■源于延津


    位于黄河之滨的延津县是二夹弦剧种河西调发源地。据胙城县志记载,胙城县城城隍庙建成于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其院落中有专供祭祀用的戏楼,有力地证明了明朝时期戏曲在延津的普遍流行。明中后期,部分戏曲从杂剧中脱胎,形成独特的声腔剧种,在延津首先形成的地方剧种就是极具乡土气息的二夹弦。


    清光绪年间,延津石婆固产生了第一家二夹弦戏班,最初只有2人到3人,多在庙会上流动演出,乐器也极为简单,仅有一面手锣、一个梆子和一个挎于腰间的花鼓,没有弦乐伴奏。后来逐渐扩展到7人到8人,有四弦胡琴伴奏,以摆地摊形式演唱。他们农闲时聚,农忙时散,一般不讲价,馈赠随意。演出剧目多为生活小戏,角色只有生、旦、丑,化妆也极为简单,也不用什么戏装。旦角上场时用红绸或红布扎个绣球在胸前,生角、丑角用彩绸束在腰间就开始演唱。


    二夹弦艺人多身兼多职,每次外出演出,老艺人都是用一辆马车拉着道具,拉到哪儿,演到哪儿,住到哪儿,唱到哪儿。不管是庙会、集会,还是婚丧嫁娶,只要百姓需要就去演唱。老艺人不辞辛苦的默默奉献,使二夹弦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享受。二夹弦令人百听不厌,如今的延津农村,仍有很多百姓对二夹弦情有独钟。


    ■发展壮大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路线的指引下,新乡二夹弦剧团以及农村半职业和专业戏曲团体得到快速发展。二夹弦的著名艺人有侯天启、侯天祥、侯天德三兄弟,青衣兼彩旦王桂枝,花旦郭玉兰、郭玉枝,须生张海等。


    刚解放,戏曲工作者就竭尽全力改变二夹弦剧种现状,乐队人员很快增加至17人,唱腔板式在不脱离本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豫剧、曲剧、黄梅戏等剧种的优秀唱腔,还从京剧、豫剧中引进了锣鼓经。戏曲工作者力争改革二夹弦唱腔,使之能柔又能刚,当时从郑州艺术学院毕业的殷文轩就是二夹弦的第一位音乐设计师。


    《铡美案》、《下陈州》、《三审刘玉娘》、《舍妻审妻》、《杨广纂朝》、《谢瑶环》、《金鳞记》以及武戏《挡马》、《闹龙宫》、《金钱豹》等都登上了二夹弦舞台。那时,二夹弦的古今剧目多达500多出,这是二夹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黄河 两岸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