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酸辣粉成为河南农业品牌新名片。本报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焦莫寒 李丽
品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见证。
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产品品牌”开始,关于农业品牌化的要求也逐年细化。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豫农优品天下行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我省将持续打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的豫农优品品牌矩阵,力争到2026年,省级以上农业知名品牌达1500个以上。
近年来,河南坚持把品牌战略作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农业品牌生态体系,叫得响亮、卖得上价的河南“农”字牌精品也越来越多。
豫字头品牌抱团占C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河南省绿色食品产品2705个;有机农产品2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63个,依托生产经营主体268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692个,依托生产经营主体1563家。
去年12月的豫农优品天下行活动上,河南的酸辣粉品牌在上海“火了一把”。起源于川渝的小吃,在中原形成百亿级产业规模使其成为河南农业品牌新名片,“河南酸辣粉”区域公用品牌也正式发布。
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表示,要着力实现河南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向上海“大市场”。他表示,未来河南将通过全面梳理全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在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名特优新农产品中优中选优,建立豫农优品品牌库,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同步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把豫农优品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加闪亮。通过“三大体系”的聚力打造,不断提升豫农优品市场号召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品牌“朋友圈”越做越大
如今,临颍辣椒卖给了老干妈、海底捞;西峡香菇远销日、韩、德、法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益的是产业链上的20余万西峡人;经过绿色食品原料认证的基地更是和茅台、鲁花等大企业签约,小麦、花生以高价订单销售……这就是品牌价值。
一个个产品,一条条产业链,折射出河南的品牌兴农之路,给河南农业、农民带来巨大改变。
眼下正是西峡县寨根乡采购菇棒拌袋、装料的繁忙日子,寨根村的菇农潘富和说:“西峡香菇选对了路,菇农们日子越来越美,这几年换了房、买了车、手里还有点小存款,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杨玉璞说:“坚持把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好、使用好,叫响这一‘国字号’的区域公共品牌,发挥其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鹿邑县澄明食品工业园的车间里四季恒温,工人们站在流水线边,熟练处理预包好的羊肉卷。园区负责人说:“有订单了我们才开始生产,保证一切流程高效,尽可能缩短食品运输周期。目前,园区产品能够供应数千家餐饮企业和全国上万家商超。”
工业园的高效离不开原材料供给的稳定。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樊恒明举例道,近年来,鹿邑县基于园区生产加工所需农产品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布局调整,依托全国最大的100万亩绿色食品原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工厂+养殖”“工厂+种植”的模式,实现原材料本地化,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10多年来,河南的绿色原料基地建设取得了极大进展,如今全省绿色原料基地从最初的9个发展到现在的63个,排名全国第五。
品牌兴农的“蝴蝶效应”
产业发展,品牌先行。在正阳花生小镇,这句话被反复验证。
驻马店市正阳县被誉为“中国花生之都”,拥有花生油、花生保健食品等深加工产品的正阳花生百亿级产业集群,还利用花生秸秆饲养奶羊、湖羊,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还田,花生壳种植食用菌……将一粒小小的花生“吃干榨尽”。
正阳花生的品牌地位不用多提,该县通过56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吸引了鲁花、君乐宝建厂,拉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建立销售链,普普通通的花生完成了向绿色食品原料的转变。
放眼全省,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品牌强农速度不断加快。在兰考,通过建立绿色原料基地,全县发展绿色食品113个,带动农户3万多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这些实打实的数据,是坚持品牌强农带来的。
通过建设绿色原料基地,河南的生态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绿色食品,积极顺应国内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绿色化、生态化的消费需求,更助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强农路上,农业品牌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