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中原 大地起农谷
——河南省委省政府擘画的中原农谷
重大战略建设综述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
一片良田,千百年来第一次装上了智慧大脑。靠天吃饭、知天而作彻底成为历史,无数的脸庞绽放丰收的喜悦。
一道美味,串起工农商,链接云数智,每天穿过黄河两岸走向大江南北;进商超、上餐桌、鲜味蕾,手中的饭碗与舌尖上的安全从此变得轻松。
2022年春天,一纸方案激起千层浪。字里行间,写满了大国领袖的深深寄望和殷殷嘱托。人们读懂了河南主政者的担当之为与战略远谋。
春风春雨花经眼,大河南北水拍天。今天,让我们乘着浩荡的东风,纵情领略河南“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的重要一极——中原农谷的绰约风姿。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放眼全球,地区冲突未了、危机跌宕,世界仍有六七亿人口面临饥饿,但“风景依然这边独好”。在有着14亿多人口的这样一个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视察河南、两次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谈“三农”、必讲粮食安全,强调“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中原大地,国之粮仓。全国1/10的粮食、1/2的火腿肠、1/4的小麦、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都是“河南造”。为国种粮、端牢饭碗,早已深深留在了广大农民的血液和基因里。
多打粮、打好粮,耕地和种子乃为两大要害。看种子,我省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在黄淮海,新乡小麦品种三分天下有一”......
一则,新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仅地处南北分界的过渡带,而且拥有大山大河大平原的滋养,北方良种想要南下推广,南方品种想要北上繁育,都要在此“驯化”3年到5年。二则,新乡农业底蕴积淀深厚,解放前就建立了河南唯一的近700亩小麦原种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科院建立了新乡实验基地。三则,新乡创新优势突出,国字号农业科研院所3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48家、院士工作站7家,三大主粮育种水平遥遥领先全国,通过国审、省审品种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历史是未来的钥匙,时间是真理的挚友。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特殊性也客观存在。比如,农民要的是高产又优质、还能卖上好价钱;市民吃的是美味又健康;而在食物生产的前端,科研院所侧重应用型研究,高校擅长基础研究,企业看重的是成本。
农业大省,大就有大的担当;农业强省,强就要有强的作为。粮食要安全,种业必振兴。种业振兴,呼唤科教企协作、育繁推一体化。基于深沉的家国情怀、深刻的问题导向,着眼现代化河南建设和乡村振兴全局,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在新乡布局建设中原农谷的重大战略,举全省之力、汇八方之智全力打造“中原种业航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展河南之担当、再作河南之贡献。
伴着滚滚波涛,一张恢宏蓝图,由是徐徐展开。
构建四梁八柱 成势见效
2022年,是中原农谷建设元年。2022年4月以来,中原农谷,四个既有厚重地域特色又有独特定位的汉字,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关键词之一,也是新乡融世界、世界看新乡的中心热词。
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推动涉农资源加速集聚,多次调研、召开座谈会,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省政府领导坐镇,10多位厅级干部“组团”,国家有关部委、27个省直单位鼎力支持,如此顶格配置,史无前例,分外吸睛。有网友感慨:为了国人饭碗,河南真是拼了!
厚望如山,唯有奋楫争先。新乡儿女没有辜负时代的馈赠与重托。
平地起高楼,规划是先导,夯基垒台为关键。
中原农谷党工委、管委会组建完成,中原农谷投资运营公司挂牌运行,由13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四梁八柱体系基本构建。
新图变实景,平台是舞台也是擂台,人才是资源更是动力。
偶遇、指导、相约,与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的原阳农民申继锋,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请教钱前院士。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选种子凭经验靠肉眼“看”,如今青年博士后曹丽茹在神农种业实验室,精育良种靠大数据在“算”,拿项目、写代码、评大奖。“仪器设备是国内一流的,经费是充足的,一个课题就给了300万元,过去提取1000个DNA样本要花好几天,现在在神农种业实验室里一上午就能搞定。”曹丽茹自豪地说。
梦想的种子,选育的良种,一起生根、发芽、结果,源于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一大批顶尖专家学者在此耕耘奉献。从张新友院士、吴孔明院士、许为钢院士、康相涛院士,到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再到先正达、秋乐等,14位院士、39支团队、53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74家种业企业在这片1600多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向着梦想出发。
春秋轮替,硕果累累。在全球首创了抗苯磺隆除草剂的花生新种质;首次发现并克隆了调控芝麻节间长度的短节基因;收集保藏国内外种质资源2万多份;37个农作物优质品种通过审定,新麦58、郑麦918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获嘉县郑1307大豆以百亩实收单产321.82公斤再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如期建成,“河南一号卫星”天上飞、“六情”集成杆田里算,装上“智慧大脑”的田野更有希望......
2024年,是中原农谷“三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关键之年,当有关键之为。
“加快建设‘三足鼎立’创新大格局,推动中原农谷蓄势突破”“突出产业兴市,超常规建设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竞相发展、你追我赶,必须用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推动中原农谷加速成势、聚势提效”“聚焦种业创新,大力实施‘五个一流’工程”......
时光交替之际,从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到新乡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到新乡市政府工作报告,非同寻常的表述,务实强力的部署,集聚了关注者的目光。
龙头工程,是一号战略、一号工程。聚焦种业创新这个中心任务,围绕六大领域,新引入创新平台10家以上、新入驻团队15个以上,推出新品种25个以上,成果转化20个以上,力争收集保藏种质资源6万份以上......路径与任务,措施与责任,清晰而明确。
超常规建设,大力度推进,“一核三区”五个县(市、区)出大招、用实招、求实效。
“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作为核心区的平原示范区,正加紧调整、优化、拓展14.9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区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二期、种业企业总部基地、种业交易展示中心、种业科技产业园建设。
从新乡市农科院调任中原农谷管委会,杨海峰带领一支队伍几乎没有歇过一天。西到杨凌、南下南繁,一年来他最大的感受是“更自信、更有底气”,“过去要出去登门招商,现在是头部企业主动上门,过去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现在是精挑细选找好菜。”
那是因为,最好的地段用于建实验室、建种业企业总部,最优越的环境留给科研人员,最精干的队伍服务科学家。这,便是新乡的魄力,中原农谷的魅力。
原阳县深耕以预制菜为主导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日均营收5000多万元,今年有望再增百亿元,力争到2025年突破500亿元。新乡县实施良种繁育、成果转化、产业全链条、智慧田园四个轮子一起转,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县。获嘉县的高产大豆,延津县的强筋小麦、沙地花生,为人们呈现可口的大餐。
千年以降,新乡以古牧野大战而闻名遐迩,今天,她在国之重器、全省战略的催化加持下,以春潮奔涌的勃勃生机,展示了出新出彩的时代担当。
观察者论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宋向清
近年来,河南省委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要战略,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
从战略布局上看,中原科技城主打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培育,中原医学科学城围绕前瞻医学领域,中原农谷聚焦种业创新,“三足”各有侧重、各展所长,是新时代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最大增量、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古往今来,在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吃饭出了问题,那是颠覆性的、不可承受的。这正是中原农谷特殊而重大的使命所系。令人欣慰地看到,无论是高能级平台建设,还是高素质人才引育,抑或是标志性成果呈现,中原农谷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可以说,中原农谷是新时代河南抓“三农”工作的龙头工程。建好建强这个龙头工程,我认为,要重点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坚持练好内功,增强承载力。当今时代,资源是稀缺的,高端资源更稀缺。环境要素哪里好,资源配置就往哪里走。这是市场在起决定性配置作用。因此,对于河南各级政府而言,只有做实基础环节、做优服务保障,才能汇聚更多源头活水。二是坚持全球视野,提升影响力。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技术加速迭代,创新永远是做第一,很多时候第二就不行。秉持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眼光、开放性思维,才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超越。三是坚持向新而行,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良田、良种、良技、良机,无不需要加速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应用。同时,还要立足农业、跳出农业,以工业化思维,加快布局农业全产业链,真正让“新质”为“现代”赋能。四是坚持久久为功,成就品牌力。战略对头,通过努力一定胜。任何一项战略,从谋划到实践,从目标到成效,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农业更有它本身的特殊性。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一年一个大台阶,三五年筑就新高地。
中原农谷以中原为名,以农为特色定位,承担的使命、所需的力量,并非河南一省、中原一域,它是为新时代“三农”工作、乡村全面振兴蹚出了一条路、打出了一个样,是为这么一个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而生。因此,我也建议,要从举全省之力上升到更高层面、更大战略,既可以省部共建,也可以采取飞地模式联建,共同做好“国之大者”这篇大文章。
河南是我的家乡,父老乡亲给予了我无穷的温暖力量。我将时刻关注家乡、支持家乡,为中原农谷建设加力添彩。
实践者说
中共获嘉县委书记 赵明俊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牢记领袖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省委省政府谋划布局中原农谷重大战略,获嘉县勇担重任、主动入局、统筹协调、高位推进,聚焦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小麦大豆良种繁育基地、高端农机装备产业园三大建设任务,强力推动“一核三区”西区建设。我们先后实施了农田基础设施大会战、全域国土绿化、“五清五拆五整治”三大专项行动,高质量建成了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力打造“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林网;大豆百亩以上实收测产平均单产达321.82公斤,再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我们将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达38家,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23%,花溪科技成为北交所首家农机装备上市公司。我们依托总投资60亿元的中原智慧冷链物流园项目,吸引30余家知名食品供应链企业入驻,形成品种齐全、初具规模的食品供应链园区,项目成功获批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2024年是中原农谷“三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超常规建设中原农谷”的重大战略部署,找准定位、借势快上,以更大力度、更快节奏,确保西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做好巩固提升文章。农田设施“三分建、七分管”。我们坚持“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组建乡村基础设施综合管护中心,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回头看”专项行动,形成常态化管护格局;构建“平台公司+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农户多方收益、共同增收。
二是做好科技创新文章。坚持种子为基、科技为要,聚焦小麦、大豆良种繁育,依托圣瑞农等4家国家级种业公司,利农、弘晟等34家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河南农大、河南科技学院等专家团队,育良种、推良法、重良才,打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高地,叫响“全国大豆科技示范县”。
三是做好融合发展文章。借助中原农谷金字招牌,全力招引培育一批良种繁育、农机装备、食品加工、生物科技等产业链项目,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基地、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生物医药全链条生产基地;深挖资源禀赋,围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名优农产品,谋划实施一批农业采摘、农耕体验、特色餐饮、生态旅游等乡村产业,探索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稻农与院士的邂逅,冰草与小麦的结合,将孕育出怎样的奇迹与梦想?
正是春和景明时,母亲河畔草长莺飞,中原农谷拔节生长。
中国碗要装中国粮,中国粮要用中国种。从国字号省字头高能级创新平台,到拥有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和人工气候室,从小麦、花生一年完成多代繁育,到5个作物新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从汇聚74家种业企业,到小麦单品种接连打破国内转让价格纪录、花生刷新全国高产纪录,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原创性成果,无不源于科技创新的加持。而这一切的一切,在于以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怀着“国之大者”,把论文写在乡野大地上,把智慧挥洒于山河相拥处!
在位于中原农谷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基地里,有数十种小麦和冰草杂交而成的小麦品种。科研人员突破了“小麦—冰草”远缘杂交世界难题,创制出小麦优异种质材料,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端牢中国饭碗注入创新力量。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底蕴积淀深厚,新乡是我国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最佳试验场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三顾茅庐”的诚意,中原农谷广邀天下才,吸引“国家队”纷纷入驻,院士们纷至沓来。
他们都迷恋这里的泥土芬芳,他们都愿尽施毕生所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的指导,让宏达集团这个老企业焕发新颜,不断成功研制并推广应用各种农业科技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及团队历经20多年持续研究,首创了花生提质固氮减损增产ARC耦合技术,示范田花生每亩增产20.37%。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率队的神农种业实验室,组建了5支核心研发团队,围绕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畜禽等优势领域开展攻关。
得知自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前一天,神农种业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康相涛带着团队,正在原阳县河南农大家禽种质资源场进行现场选种。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原研究中心,“国家队”携手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种业企业,建立了优势创新资源共同参与、产学研协同的种业创新体系。
目前,中原农谷共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3家、专家团队39支,高水平种业人才达311人,与吴孔明、张新友等14名院士建立了合作关系。
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边,平原示范区原武镇季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申继锋已经开始计划麦收后水稻种植问题。
“今年想种植发展优质的香米品种,专门咨询了钱前院士的团队,他们会帮助我遴选更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申继锋笑着说。
院士指导农民种地,这是种了20多年水稻的申继锋不敢想的事情。梦想照进现实,申继锋与钱前院士的相遇源自中原农谷建设。
钱前,水稻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自从中原农谷开建后,中国农科院与河南省政府共同建设中原研究中心。12余支科研团队开展种业科学、智慧农业、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钱前院士就是中原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当地政府牵线搭桥。去年水稻种植期,钱前院士团队系统梳理黄淮海地区的水稻新品种,在中原农谷依托种粮大户申继锋,布设了黄淮海区域58个新品种的品比试种,以期选育出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动“原阳大米”的品牌和产业升级。
“原武镇是‘原阳大米’的核心种植区,中国农科院科研团队会为‘原阳大米’品种更新换代,重现‘天下第一米’的盛景。”申继锋说,去年11月,在中原研究中心主办的优良水稻新品种食味品鉴会上,钱前院士说的这番话让他对于未来发展信心倍增。
中原农谷,实现了院士和农民的直接对话。
能面对面得到专家的指导,对于种业企业更是如同甘霖。河南金蕾种苗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邀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为技术顾问,每年为公司员工和当地老百姓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次,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调动周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后劲。
拥有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可不受季节、气候、地域等限制全年开展作物育种、表型、病理学等研究,中原农谷的硬核科技含量对于每个在科研道路钻研探索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诱惑。
“神农种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先进,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和机会。”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神农种业实验室玉米创新团队骨干成员曹丽茹对此深有体会。
实验室还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农业科学家,给年轻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求“知”若渴的曹丽茹一边虚心向顶尖大咖请教,一边全身心投入到玉米育种技术的钻研中。
除了拿到了多个国家项目、省级项目,曹丽茹还获得了科研资金支持。她和团队一鼓作气,培育多个抗逆高产玉米新品种,并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这是种业人才和中原农谷的“双向奔赴”。对引进和新当选的顶尖人才给予600万元奖励支持,对成功上市的种业企业奖励500万元,实施突破性新品种或重大发明专利推广后补助......从金融扶持、人才安居到创新奖励、推广补助等,中原农谷拿出沉甸甸的诚意,多方面给予科研人才全方位支持。
顶尖农业科技大咖荟萃,为种业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在这个平台上,科研人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尽情发挥专长,为土壤增加养分。
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中原农谷还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原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中原管理分院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在豫高校有了更高层次的合作交流平台,为我省农业科学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大有作为。中原农谷“主场”所在地的平原示范区借中原农谷建设“东风”,成功举办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2023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中原农谷大会、第六届高博会暨中原农谷论坛,以及中原农谷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四次闭门会等活动,签约重点项目57个,总投资321亿元。
未来,我市还将加速集聚种业创新平台,大力引育一流人才团队和种业龙头企业,加快构建“育种中心+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若干平台+种业企业总部”的种业创新组织体系,推动中国种业向4.0迈进。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小麦育种专家 茹振钢
过去的一年,科研上,我们完成偃麦草与小麦结合的基因测序,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我们将抗赤霉病的几组小麦基因,与高产基因结合,培育出了新品种,使得高产小麦不再受赤霉病的困扰。团队在云南搜集到了很多小麦材料,其中就有抗低温基因的,计划与河南高产小麦品种结合,这样杂交出来的小麦将不再惧怕“倒春寒”,为小麦的安全、高产再上一层“保险”。
我们不断将最先进的技术、最硬核的小麦基因聚合在一起,为河南小麦、中国小麦不断增产提质贡献科研力量。
目前,河南已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其中,中原农谷就是河南打造农业强省、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的一个重要抓手。我省地处中原,农耕文明悠久,粮食作物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素有“国人粮仓”美誉。中原农谷位于北纬35度,农作物资源种类丰富,光、热、水、气资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原阳大米、延津小麦享誉全国,是南北农作物品种交流、黄淮海地区育种繁种、开展农业科研的优势区域。
我们的实验室距离中原农谷很近,在中原农谷内也有布局,力争为中原农谷建设贡献更多力量。也希望汇聚新乡、全省乃至更多的力量,加快建设中原农谷,让中原农谷的建设不仅服务于河南,未来更将服务于全国,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原研究中心“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与品质生理”团队首席 谢瑞芝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增产潜力最大的作物,河南省玉米常年种植面积5700万亩以上,但平均单产徘徊在400公斤左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提高玉米单产对粮食产能提升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我们团队开展科技创新的动力。
藏粮于技。我们“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与品质生理”团队是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12支科研团队其中之一。团队根据河南玉米生产中出现的种植密度低、管理粗放等问题,潜心研发了“黄淮海夏玉米密植滴灌抗逆稳产技术”,并被遴选为河南省的主推技术。
2023年,该技术在全省20个示范县推广面积超过70万亩。在不增加水肥投入的前提下,各地的技术实施区较周边农户单产平均增加100公斤~200公斤,新乡地区的增产增效更为明显。
备受鼓舞的我们干劲十足。今后,团队将立足河南省玉米主产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玉米产能提升的目标,以“黄淮海夏玉米密植滴灌抗逆稳产技术”为支撑,通过“田间课堂”进行生产全过程的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和辐射带动,实现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和良人的有机融合,提高玉米生产能力。希望到2025年全省推广应用3000万亩,示范区玉米单产提升150公斤以上,实现全省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为河南省的粮食产能单产提升作出科技贡献。
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神农种业实验室科研骨干 曹丽茹
我是农民的孩子,在我记忆中,父母播种、收获都是看天吃饭,遇到天灾束手无策。怎样才能让农民掌握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能,让农民省钱、省力、省心呢?
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以来,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现在,我要带领着神农种业实验室玉米创新团队,和团队其他年轻人一起,手拿“新农具”,给种子写代码、让田地长出“芯片”。
产品既要高产稳产,又要品质好,都要从种子的研发上去做文章。传统育种鉴定材料主要是通过眼睛去看,而现在我们可以用基因编辑的手段,把无抗病的这一段序列给敲除掉。筛选一个种子并不容易,因为一个好种子,需要在上万个组合里面筛选出来一些好的,然后在各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测试。如果有一项指标不符合了,是不能在农业生产中去用的,意味着前期的工作全部作废了。只有抗旱、耐高温,并且抗多种病害的优质品种,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神农种业实验室成立,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像我也可以拿到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我可以全身心地围绕着我国玉米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抗逆机收玉米种质创新、高效育种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工作。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农业科技的高质量发展,科技需要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成为引领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希望能够把好的“芯片”种进广袤田地,实现从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精确育种的转变,大幅提高育种效率,努力打造玉米生物育种技术新高地。
从实验室到广袤大地,一粒种子换回数亿元产值;从车间到舌尖,一盘预制菜闯出大市场;从初级产品到精细制作,龙头企业纷纷抢滩落户。
这里是中原农谷,一片希望无限的投资热土,一片创造奇迹的创新高地。如今,中原农谷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百舸争流、百花齐放,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逐步完善。
不负春光,抢抓机遇,或建设正酣,或科研正忙,中原农谷的建设者,正在跑出加速度。
布局中原共出彩
“我们春节都没有休息,一直忙着流转土地,咱们的优质种子等着繁育呢。”3月初,在平原示范区中原农谷种业企业总部基地,中农发(河南)农业高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发河南公司)项目负责人陈卫红告诉记者,布局中原农谷,抢的是时间,更是效率。
陈卫红的心情其实不难理解,2022年7月,中农发河南公司入驻平原示范区,一系列政策让公司大展身手——快速流转5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级小麦制种基地,用于核心种源生产;提供70多亩工业用地,用于建设中农发(河南)质检加工仓储中心;免费提供50平方米标准办公房和装修好的400平方米的办公别墅。2023年9月,中农发河南公司又从新乡市农科院手中以1618.88万元的价格获得小麦新品种“新麦58”的独家生产经营权。
落户中原农谷,中农发河南公司既有自身产业布局需要,更因这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科研优势、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
发展的焦灼,不仅有来自自身的战略考量,更有同行的赛场争夺。前有先正达、秋乐、牧原等一批国内外同行陆续入驻,后有德国拜耳、隆平高科、上海宝稻、吉林鸿翔、安徽丰乐、江苏大华等龙头企业逐鹿中原,公司发展等不得、慢不得。
河南有8500万亩的小麦种植面积,谁能占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谁就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胜出。中农发河南公司谋划的万亩种子基地可繁育1000万斤种子,供给50万亩田地推广种植,仅占到河南市场的千分之六,而整个黄淮海的小麦种植面积为2.35亿亩,巨大的市场空间才是企业加速奔跑的最大动力!
“公司账上建设资金充足,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建设一线,加速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采访中,陈卫红表示,正当其时,适逢其势,公司的发展一天一个样,必将在中原农谷大放光彩。
聚焦种业龙头企业,中原农谷正在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平台招商和基金招商,重点招引世界30强、国内10强龙头企业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及繁育基地,从而形成独特的“强磁场”效应,打造种业产业全链条。
一粒种子卖出2.3亿元
“尽管夏收遭遇烂场雨,但依然夺取丰收,完美展现了‘郑麦136’大品种的特质,麦收季节从南到北实打验收,一个个突破高产纪录捷报频传、使人振奋。”会上,公司总经理陈学中的发言,瞬间激发了供销商的热情,会议室内掌声一片。
2023年,该公司实现“郑麦136”单品种销量1.45亿斤,销售收入超2.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823万元,综合效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陈学中坦言,作为本土种子企业,必须有优秀品种作为强大支撑。近年来,帝益麦种业和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团队合作,“郑麦136”以其高产、稳产、广适性好等特点,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并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
2023年11月10日,由雷振生团队选育而成的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18”,再次以1918万元的转让价格,由帝益麦种业独家买断生产经营权。
作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诚信种子企业”,帝益麦种业坚持把科企合作作为快速发展和提升科技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近3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帝益麦种业加强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注册成立育种研究院,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公司科研大厦和现代智能化种子储存、生产加工物流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我们提出,2024年‘郑麦136’单品种销售增量要突破1亿斤,‘郑麦918’实现2200万斤,公司销售总量要实现大的突破。”陈学中表示,依托35万亩小麦种子基地面积、全国1000万亩推广种植面积,以及“好种子是农民种出来的”品种自信和广大经销商的推广基础,帝益麦种业正在升级公司全链条,努力打造延津县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中原农谷的“东方明珠”、河南种业的一颗新星。
在延津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李生堂看来,种子企业的发展和当地产业发展同频共振。1998年,延津县在全国率先启动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和加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著名的克明面业、鲁花集团、豫粮集团等相继入驻,逐渐形成“一产种植高标准、二产加工龙头壮、三产服务成体系、科技创新有支撑、联农带农收益高”的发展格局。
延津县委书记李泽宙表示,该县通过延伸小麦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做强种子龙头企业,做好“粮头食尾”产业深加工,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利益联结机制带来的增收红利,并为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贡献延津力量。
从延津县县城沿省道219一路南下,3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这里的中原农谷种业科技产业园项目,历经10年筹备建设,吸引了以河南技丰种业集团为龙头的10家种子企业入驻生产。
按照规划,到2025年,该园区计划引入20余家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大型种业科技生产企业,为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并为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从卖原料到卖初级产品,再到深度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必选项。
每到傍晚,位于市区理想城小区的“九多肉多”橱窗前总是顾客盈门,从事销售工作的王先生隔三岔五就会买上一份卤肉和两份素菜,犒劳一下辛苦的自己。
此时,原阳县河南九豫全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豫全)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碌,一辆辆货车鱼贯而出,货品源源不断地补充省内外1000余家门店。
预制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供给,是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九豫全是原阳县预制菜生产加工明星企业,近年来,以它为代表的原阳县预制菜产业在技术攻关、智能装备、产品还原、全链条发展等方面全面发力,全县预制菜全产业链年营业收入接近20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3家。
按照规划,今年原阳县大力实施“1165”预制菜升级行动,力争年内预制菜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
在延津县胙城乡、魏邱乡,人们悄然发现建起了不少鸭棚,鸭棚的主人多数操着外地口音。
“我是跟着桂柳牧业来延津县创业的,一年能养六七批鸭子,一个大棚一年产值200万元,是个挣钱的门路。”来自周口市郸城县的蒿杰亭说,来延津县养鸭子的可不止他一人,从江苏省、山东省来的养殖户有几十户。
蒿杰亭所说的广西桂柳牧业集团,是集家禽选育、禽苗孵化、家禽屠宰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也是延津县招商引资企业,延津桂柳牧业为该集团在黄河以北的唯一项目。
“延津县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农产品种植优势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选择延津县是正确的。”该公司总经理熊天福表示,双向奔赴换来良好合作,公司一期项目可年屠宰3600万羽鸭子,产值达10亿元,辐射带动周边100公里的养殖户实现增收。
近年来,延津县抢抓中原农谷建设机遇,实施“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成功引育鲁花集团、克明集团、桂柳牧业、泰国正大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仓储物流、粮油面制品、烘焙膨化食品、冷冻休闲食品、白酒加工及灌装、面粉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集聚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近百家,总产值达152亿元。
走出田间,来到车间,吃在舌尖,农业龙头企业升级产业链,必将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和水平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春天到了,一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中原农谷徐徐展开。
企业说
借得东风好扬帆
中农发(河南)农业高科有限公司 陈卫红
布局中原农谷,既有中农发河南公司产业布局需要,更因这里巨大的吸引力。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是中国小麦主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中农发河南公司之前在豫南、豫西南都有布局,需要在豫北建立支点。从公司角度来看,平原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交通发达便于物流,气候适合小麦种子生产;中原农谷核心区在平原示范区,这里有技术雄厚的科研院所,也有有名气的育种机构,利于科企合作;中原农谷以农业为发展支撑点,加上一系列优惠措施落地,落户中原农谷正当其时。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常常被感动。去年,在推动土地流转过程中,平原示范区祝楼乡领导始终工作在一线,白天干工作,晚上开会总结,即使春节期间也没有休息。乡、村干部一天三顿饭吃在村里,这种实干精神让人敬佩,干部辛苦,换来的是百姓认可和企业满意。
这种干事精神,体现的是对中原农谷历史发展机遇的珍惜。这里高手云集,百花齐放,无形中就激发了超常推进工作的动力。
借得东风好扬帆。2022年3月,中农发河南公司和平原示范区共同申报国家级制种大县项目,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
在快速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去年从新乡市农科院手中以1618.88万元的价格拿到了“新麦58”的生产经营权,中农发河南公司将以“新麦58”品种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来,我们要在这里建实验室、仓储车间,并进行粮食深加工,通过发展全链条深耕市场,挖掘潜力。
发展底气来自科技自信
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学中
国家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最好的指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加强科企合作,以创新引领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种业来说,科技创新就是育种科研能力的原始创新,在品种的选择和利用上,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有始终站在种业科技前沿,才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品种是种业的核心。品种的核心科技是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和做优做强的最大底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要建立自主研发与合作育种科研攻关的有效衔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品种合作选育创新方面下功夫,支持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建立多渠道的科研育种合作机制,确保公司始终具备领先行业的研发能力。
当今世界,科企合作更加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实现了合作共赢与融合发展。2023年,公司以国内小麦品种权最高的转让价格,取得了优质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918”的独家生产经营权,目前已经顺利通过国审初审,正在公示期。
为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公司注册成立了延津县帝益麦种业育种研究院,公司科研大厦和现代智能化种子储存、生产加工物流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后,公司的科研能力和种子生产技术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种子质量将得到充分保证,必将成为公司后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春回日暖,草木蔓发。一个以种为“芯”的种业创新高地正焕发勃勃生机。
举全市之力,以环境之“优”、服务之“暖”促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之“进”——
高起点谋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市系统发力、多措并举,中原农谷管理运行和政策体系愈发完善,形成了各方共同发力的联动格局;
高标准推进,我市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在创新平台汇聚、龙头企业引育、高端人才引进、土地支撑保障等多方面给予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
高水平服务,我市以服务配套推动谷城融合,省人民医院北院区正式开诊、新乡工商职业学院招生入学、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港加快建设......平原示范区创业者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
水深则鱼悦,土肥则苗壮。优质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如滋养良田的沃土,正在助力中原农谷“茁壮生长”、加速成势。
两年前的春天,中原农谷在黄河北岸的新乡应运而生。同年4月,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按照“一核三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中原农谷。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围绕中原农谷建设目标定位,各类支持政策应出尽出。27家省直单位先后出台涵盖资金、项目、土地、产业、人才等250余条的专项政策,“1+1+1+2+N”政策体系完备。
我市坚持把“三足鼎立”创新大格局作为重大机遇,中原农谷成势见效。
去年,中原农谷党工委、管委会组建完成,中原农谷投资运营公司挂牌运行,由13名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
自《中原农谷发展促进条例(草案)》起草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先后组织人员赴郑东新区、航空港区、周口国家农高区实地调研,学习立法工作先进经验,目前该草案已进入修改完善阶段。
聚焦种业创新,今年新乡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为中原农谷发展“划重点”:大力实施“五个一流”工程,包括加快一流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一流育种技术攻关、加快一流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快一流种业企业引育、加快一流物理空间构建。
汇聚全省之力、全市之力,中原农谷涉农科教资源集聚力度空前,人才引育政策前所未有,产业支持政策精准有力,资金支持“真金白银”......一粒“小种子”的背后展露出“大战略”。
“起初看中的是这里不可替代的地理、气候和科研优势,来了之后更享受到了‘保姆式’的贴心服务!”中农发河南公司总经理褚晓斌告诉记者,在平原示范区管委会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下,公司顺利完成注册,落户中原农谷。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优秀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土壤。褚晓斌时刻关注“制种大县项目”土地流转进展。项目所在地祝楼乡高度重视,乡镇领导和工作人员放弃春节假期,夜以继日督导工作,现场解决困难问题。目前已流转土地3000余亩。
“这栋装修好的4层小楼也是管委会免费供我们使用的!”褚晓斌所说的办公场所位于中原农谷种业企业总部基地。该基地已签约入驻河南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先正达、中农发河南公司等15家种业企业,市农科院等3家科研院所和1个院士工作站。
实现“拎包”入驻的不止中农发河南公司,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近万平方米办公楼已于去年装修完毕,需要什么物品统统配齐,专家团队入驻即开工。
把最宝贵的资源用在紧要处,把最核心的地段留给专家人才。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平原示范区果断拿出近1亿元用于装修、建设中原研究中心公寓楼、华智生物、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等,省财政每年还为中原研究中心拨付3000万元专款。
企业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去年冬天,坐落于韩董庄镇的中原农谷种业科技产业园北侧道路通车了。韩董庄镇政府自筹资金8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双向两车道、10米宽的柏油沥青路,取名为“种业大道”。产业园“主动脉”打通了。
“韩董庄在持续完善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将着力培育引进优质种子企业,进一步服务园区企业,壮大园区实力,为中原农谷建设贡献力量。”韩董庄镇党委书记李超说。
原阳县预制菜产业“平地起高楼”,政策助力驶入发展“快车道”:出台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金九条”,设立5亿元规模的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争取上级各类奖补资金5000万元;开展银企合作,向企业发放金融贷款近80亿元......
春风摇曳,麦浪翻滚,延津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小麦长势喜人。该县实施龙头企业“入延”工程,建立“首席服务官+工作专班+服务对象”机制,出台产业发展“金十条”,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扶持培育“领军企业”“成长企业”,让龙头“大起来、强起来”。
办事有“力度”,发展有“速度”。目前,中原农谷入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3家,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311人,拥有种业企业74家。
全球首创、国际专利,神农种业实验室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全球首创抗苯磺隆除草剂的花生新种质;发现并克隆调控芝麻节间长度的短节基因,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在玉米抗茎腐病免疫调控网络方面,在全球首次绘制了植物根应答病原菌浸染的高分辨率细胞图谱。
优质土壤孕育科研花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团队玉米密植滴灌增产增效生产技术纳入省2023年主推技术,亩均玉米增产100公斤至150公斤;优质强筋高产品种中麦578万亩连片规模化种植,平均亩产650公斤,实现订单收购50万吨,纳入省地方政府优质麦推广项目。
“这里的人气明显旺起来了,节假日有时候还会堵车。”在平原示范区工作的王先生说。
“谷”“城”融合,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去年12月10日,省人民医院北院区正式开诊,规划床位1300张,补充了医疗短板,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新乡工商职业学院建成招生,一期可容纳在校生11000人。世界功夫中心建成开赛,极大提升了平原示范区体育文化软实力。
在建项目快马加鞭: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港加快建设,动态储备人才公寓2000套,恒大商业街、绿城玫瑰园等环凤湖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保障中原农谷“农科教”“育繁推”资源有效落地:16.3万平方米的神农大厦加快建设,预计今年“五一”前全面封顶;11万平方米的凤栖苑保障性租赁用房即将开工;7.1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区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二期规划进入调整阶段。
打造烟火气,还需要增进更多民生福祉:
今年将全力推进郑新高速、轨道交通S3线、郑新快速路等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中原农谷复合型交通廊道。统筹抓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省人民医院北院区周边配套,加快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港建设,打造优质的生产、生活、科研环境。
中原农谷,万物竞发,未来可期。
作为中原农谷南区,原阳县的定位是食品加工产业示范区。近年来,在农业大县基础上,该县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从“菜篮子”到“菜盘子”,一道菜缘何香飘世界?
聚焦“政策+队伍+真金白银”,原阳“放大招”:成立招商引资专班,下设长三角及闽东南、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郑州及中西部地区4个小组,通过驻地招商、人人招商、大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用心用情招引优质企业。同时,建立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财政补贴支持县域内预制菜企业带动本地种植业;支持企业融资上市,最高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等。
“一冷一热一基金”持续赋能:40万吨冷链配套仓、40万蒸吨热力供应能力、5亿元预制菜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登顶提供源源动力。
优良环境引来高端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在原阳设立专家工作室,并担任中国(原阳)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百名专家参助百家企业,首批26名博士分包26个食品企业。通过朱蓓薇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加强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院校合作。
中原农谷西区新乡县,功能定位为高新技术转化集成区。该县以良种繁育为核心,加快种子转化推广,提高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建设国家高标准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智慧田园示范基地。
位于新乡县的中国农科院新乡试验基地,长期入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6个农业科研国家队的90多个课题组、创新团队,常住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多人,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
为巩固育种制种优势,出台《新乡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乡县种业振兴的实施意见》,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四大环节,打造种业领域战略科技力量,集中优势力量构建政产研用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与中原农谷核心区开展对接,就引入和承接科研成果,通过联建推进展示、示范、生产、加工等工作,加速成果转化应用。鼓励种子生产企业与大型种业开展合作代繁业务,扩宽本土企业产业结构,增加收入构成,实现成果快速产能转化。
获嘉县位于中原农谷西区,主要任务是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打造农机装备制造高地等。
围绕大豆单产水平提升的科技需求,着力重大品种选育、农机农艺配套、耕地质量提升等关键领域,通过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专家合作,开展大豆新品种和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去年,获嘉县大豆面积达到8.25万亩,其中,大豆种子繁育基地面积5万亩,大豆实现了46.46亩实收亩产321.82公斤高产纪录。目前,已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省农技总站等多家科研推广机构合作,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通过开展“万人助万企”“亲情有约周五见”等活动,帮助农机企业解决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难题。重点以花溪科技为龙头企业,加快大型智能化高精密打捆机量产进度;以瑞锋机械为代表,加快推进建设花生类机械全链条智能化设备研发。通过提升高端智能化产品占比,推进农机装备现代化、智能化发展进度。
推进中原智慧冷链物流园建设。打造辐射全省、连接全国的内陆物流港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形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冷链物流分拨基地、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服务基地。
中原农谷东区延津县围绕优质小麦品牌,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推动“生态大粮仓”向“中央大厨房”转型,把延津建设成为特色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食品加工产业基地、中国绿色“麦都”。
该县成立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中原农谷建设工作专班。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高标准对中原农谷建设进行设计。出台金融、土地、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做大做强延津涉农品牌。
打好产业发展牌,构建“2+N”农业产业体系,扩大优质农产品基地。打好融合发展牌,做好中原农谷和农文旅发展、中原农谷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原农谷和品牌发展融合文章。打好人才保障牌,建设专家工作站,招揽发展“引路人”;深化院县合作,招引发展“共建人”;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发展“行路人”。
延津县将继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强化企业培育,推动专业产业园区建设;深化品牌塑造,提升农产品整体形象;提升服务效能,持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逐步提升中原农谷特色农产品品牌含金量,打造中原农谷东区样板。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军旗、丁艳冰、翟京元、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