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郑洛新自创区一线的报道之七
老工业基地洛阳,正走出转型阵痛,孕育着振兴希望。
这种阵痛,300公里之外的新乡也曾遭遇;这分希望,或为新乡提质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60年老厂转型,成国内最大特种机器人基地
葳蕤春光里,我们走进位于洛阳伊滨区的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只见90后操作员陈晓兵,摁下按钮,短短10秒,一款防爆消防灭火侦查机器人迅速爬上10个台阶,并根据指令完成所有动作。
脱胎于洛阳矿山机械厂的中信重工,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已走过一甲子的风风雨雨。
然而,这家原本生产单一矿山机械产品的老企业,没有坐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孤芳自赏,而是顺应大势、锐意创新,在不放弃优势主业的同时,主动开辟智能机器人战场。
“可别小瞧这台机器人,值50多万元呢!”洛阳市自创办有关负责人自豪地告诉我们,就在去年,中信重工就卖出1600台机器人,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3年后销售额有望突破50亿元,“中信重工因在洛阳而崛起,洛阳因中信重工而骄傲!”
中信重工转型升级的成功,得益于自己60年的技术积淀、强大的研发团队,更得益于走出去兼并重组、俯下身协同创新战略。
唐山一家机器人生产公司,有技术但品牌力小,孜孜以求于智能制造的中信重工,一眼看上,迅即兼并重组。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到来,机器人用上了它的智能技术;科大讯飞,中国最牛的智能语音服务商,为中信重工智能声控机器人提供了智能语音技术……
“洛阳工业基础雄厚,传统工业转型带来发展契机。”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张宪明说出了选择洛阳的初衷。
不仅中信重工,中船重工第七二五所、中航光电等7家龙头企业同样咬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不放松,同时入选2016年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
东方红拖拉机,中国一拖生产的明星拖拉机,耕耘了大半个中国。如今通过和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合作,给拖拉机装上远程定位、远程控制系统,可监控拖拉机实时运转情况,将来还可实现精准施肥、无人驾驶,本项目将为整个洛阳的农机产品提升经济效益30%以上,它刚刚下线,便接到了澳大利亚的订单。
2016年,一拖集团的“新型轮式拖拉机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和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一举获得国家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得到约1.2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数据会说话。2016年的洛阳市,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就达到835亿元,同比增长25%。
中小企业升级,壮大“科技小巨人”阵列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
除了老牌工业企业,一个地区中小企业的数量、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一家制砖工厂,一名特殊的机器人把一块块泥坯熟练地码在一起,不多久,整齐划一的坯垛便摆放完毕,工作效率抵得上8名工人。
“技术含量低、自动化率低、劳动强度大”,由洛阳润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码坯机器人,让制砖厂码坯工序大规模应用机器人成为可能,这家生产传统制砖设备的公司,产品曾大量出口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等地区,在洛阳培育“小巨人”政策激励下,自主研发,迈出向智能装备制造转型的重要一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为企业新增年产值约1亿元。
用于建筑行业下游,洛阳海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砌墙机器人同样领跑市场。
上砖、抹灰、放置空砖,砌墙机器人动作娴熟,一气呵成,一台机器人能顶8名泥瓦工。
没有劳资纠纷,不怕刮风下雨,生产安全最大化,砌墙机器人的发明,可直接促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这都利益于洛阳市出台《关于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的意见》。其目的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政府引导等手段,让这批企业率先做大做强,激发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自洛阳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以来,全市85家“小巨人”培育企业预计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15%。
走在河洛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我们看到,中信重工、中国一拖、洛阳LYC轴承等传统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重新焕发活力。
创新型企业的榜样,四季沐歌、钼都钨钼、大运三轮摩托、正大食品等4家“小巨人”培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先后超过5亿元。
传统行业老树新枝,创新企业引领发展,占据着洛阳工业经济“微笑曲线”的两端。
同样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在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新乡在生物制药行业虽有华兰生物为代表,在新能源行业有科隆集团为代表,但总体来说,只见星星,没有月亮,少见太阳。
老树发新花,旧貌换新颜,古都洛阳已唱出春之声!
总策划:杨军 张牧童
统筹:王华林 张蔚寰 王高峰
采 写:刘军旗 翟京元 廖 亮
责任编辑:易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