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众志成城攻坚克难
黄河拐弯处谱写迁建华章
(闻路)
2017年5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冒雨莅临封丘考察滩区迁建工作,对封丘滩区迁建的成效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赞扬:“群众工作做得好,证明你们干得好,这就是经验,值得推广。”总理的到来,是对封丘迁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封丘广大党员干部的激励。而封丘迁建工作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有一群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他们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完成了滩区迁建这项造福人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使命,在黄河拐弯处的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谱写了迁建华章。
一、敢担当、破难题,迁建工作的“掌舵人”——陈明
(一)敢担当,勇挑重担。2014年10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大决策,封丘县李庄镇的张庄、贯台等5个村、2053户、7634人被列为第一批迁建试点,户数和人口占全省试点的43.91%和45.66%,近一半的人口、户数能不能成功搬迁,不仅事关封丘县李庄镇的5个村,对全省滩区的整体迁建工作都举足轻重。面对这项封丘历史上少见的大事,必须选好一个有掌舵能力的人,封丘县领导想到了陈明。在黄河边长大的陈明曾在3个乡镇担任党委书记,有着丰富的解决群众矛盾的工作经验,他知道把1个村整体搬出去已经很难,而5个村更是难上加难,何况还要拆掉旧房,在今天的中国拆迁可是公认的第一大难题。陈明已经46岁了,他本可以不冒这个险,但在县领导的谈话后,他决定服从县委安排,怀着一名党员干部对组织和群众的承诺到李庄镇任党委书记,带领滩区干部群众搞迁建、奔小康。
(二)进村户,率先垂范。2015年2月13日,春节还没过完,陈明走马上任,随后跟进的是在沿黄乡镇和县直部门选派的21名干部。认准的道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两年来,陈明以身作则,带着这些能吃苦、能干事的优秀干部,同全镇机关干部一起,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带头践行廉政承诺、带头公开手机号码、带头同大家在一线拼搏、带头深入到群众中去。当陈明发现有些贫困家庭居然没有“吃低保”时,当天召开党委会,决定李庄镇的低保户和贫困户评定要换个办法:一是要公开报名,二是要公开演讲,三是干部要入户调查核实,四是由村“两委”、工作队审定。低保户和贫困户的公平评定,让全镇群众几乎都认识了这位一心为民的党委书记,见面都会同他嘘寒问暖,陈明成了全镇干部群众的“贴心人”,以陈明为书记的新一届李庄镇党政班子让广大群众充满了信任和希望。
(三)创机制,破解难题。在陈明的带领下,迁建一线的干部转变观念、迎难而战,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用特有的拼劲和干劲,一路走、一路听、一路说,足迹踏遍了5个迁建试点村。他们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迁建群众服务”的原则,结合搬迁实际,还群众民主、助群众和谐、帮群众解难、受群众监督,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和谐迁建工作推进机制——“联户代表制度”。他们在5个试点村逐户选出户代表(每个家庭的当家人),每户签名选出“十联户”代表,“十联户”代表推举产生“百联户”代表和迁建理事会,迁建理事会归属村委会管理,同时党支部下设若干党小组,党小组建在“十联户”或“百联户”上,每个“十联户”中保证有一名党员,党员联系人分包“十联户”,形成了党支部领导下的迁建群众架构体系。迁建工作是一项人数众多、利益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迁建工作中,总会在一些环节、一些问题上遇到少数农户不理解、要求高而形成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仅靠镇干部的力量还不够、说服力还不强。“十联户”和“百联户”代表是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纽带,既是迁建政策的解说员,又是问题矛盾的调解员,当迁建户对工程质量不信任、对人口认定不满意、对旧房类别划分有异议、对补偿政策不满足时,让他们参与进来化解作用更大。在整个迁建过程中,李庄镇涌现出了一大批帮助政府化解矛盾的“联户代表”,由于他们的重要作用,3900多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全部实现就地解决,整个迁建过程无一起干群纠纷、无一起上访事件,实现了“小矛盾不出村组、大矛盾不出乡镇”的目标,做到了和谐迁建。
(四)精算账,助推搬迁。为了使搬迁更加顺利,陈明还带领所有迁建一线干部,为群众算好四笔账。一是算好政治账。搬迁带来的城镇化为职能部门行政服务向下延伸和各种社会化服务创造了条件,滩区群众从此变农民为市民,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二是算好政策收益账。第一批试点总投资31415.75万元,人均享受住房补贴28400元、基础设施5860元,合计34260元;第二批试点总投资73304万元,人均享受住房补贴28400元、基础设施9000元,合计37400元。这是党委、政府送给滩区群众的巨大民生红利。三是算好家庭收入账。搬迁前,滩区经济基础薄弱,居住房屋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房屋价值不足万元。搬迁后,按照市场价1500元/㎡、户均120㎡计算,仅房屋一项可增值10余万元。同时,节约土地9737亩的粮食增产量和原有耕地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的粮食增产量可达6173.7万公斤。另外,随着耕作半径增大,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群众可务工或创业,每个家庭收入实现“土地租金或股金+固定资产增值+工资收入”,每年收入可增加至少3万元。四是算好生态账。受保护区人口不断增多造成的耕作影响和上游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水量变化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搬迁后滩区人员活动的大量减少,可以使滩区自然保护区得到自然恢复。滩区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也为滩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条件和机遇。通过精准算账,从根本上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有效地带动了群众搬迁的积极性。
迁建工作启动以来,迁建一线干部在陈明的带领下,通过认真听群众诉求,解答群众问题,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群众从最初的关门闭户、置之不理,变成了笑脸相迎、倒水让烟,这一系列转变,都是他们用真心换来的。正是这一个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展现了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心为民、情系百姓的品牌,才使迁建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可能。
二、讲奉献,善协调,迁建工作的“催化剂”——郭兴霞
为完成滩区迁建这项艰巨而繁杂的任务,封丘迅速成立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副县长任副指挥长的高规格迁建指挥部,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滩区迁建工作办公室,县发改委副主任郭兴霞任迁建办主任,其他人员也及时到位。从2015年的农历大年初五,迁建办就开始了他们的李庄之旅,不知疲倦地奔走在李庄镇和县城之间。
(一)抓工作,巾帼不让须眉。从担任迁建办主任的那一刻起,郭兴霞就暗暗告诫自己“抓不好迁建工作就是不称职,就是对不起组织的信任”。她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思考迁建各项工作如何落实,就是在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的路上;不是在各试点村做群众工作,就是在工地一线督促协调各项工程建设。郭兴霞经常对迁建办的同志说,作为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要多想点、多干点,早点来、晚点走,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她这样要求大家,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两年来,郭兴霞带领迁建办的同志和一线包户干部一样,几乎没有节假日,工作起来很晚才回家,陪同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他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以韧性、热情、真诚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自己的投入和付出换来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15年3月下旬,迁建办与李庄镇密切配合、全力以赴,两周完成第一批5个迁建试点村2000多户的“联户代表”推举,构建了迁建群众架构体系;到5月底,两个月完成了7000多名群众的调查摸底和人口认定;6月25日,启动住房认筹保证金缴纳工作,迁建办和李庄镇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在雨中坚守,3天缴纳户数达到98%;中秋节启动搬迁,一个月内300户群众搬入新居;11月14日,启动旧村房屋拆除工作,迁建办和李庄镇党政干部一起现场协调,半个月顺利拆除旧房200多户……这些都是迁建办和李庄镇一起为迁建群众工作交上的满意答卷。
(二)盯核心,科学认定迁建人口。人口认定是迁建工作的核心环节,为此,郭兴霞带领迁建办根据李庄镇一线包户干部入户掌握的人口情况,反复酝酿,认真研究,对人口进行分类,经过多次召开迁建理事会和“十联户”“百联户”代表座谈会,对每一类人口如何认定提出意见,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人口核定标准》草案,再组织迁建理事会对《人口核定标准》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迁建办和李庄镇一线包户干部将按照《人口核定标准》认定的迁建人口,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入户摸排、人口认定、群众表决、接受监督这一系列流程,封丘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迁建人口认定的办法。
(三)寻途径,探索可推广经验。根据省推进方案,搬迁群众按人均2.84万元享受新房补贴,补新不补旧的政策没有考虑旧村庄的房屋差别。但在入村开展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郭兴霞发现,旧村群众的房屋差别比较大,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蓝砖房,也有装修豪华的框架结构楼房,资产差距可达到30万元~40万元。同样的人口享受同样的政策补贴,会造成至少10%的户出现家庭财产不保值,群众如果因迁返贫,将给拆旧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因此,迁建指挥部研究决定,在李庄走城镇化道路,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从节余土地指标筹资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旧房补偿,消除滩区群众顾虑,实现群众资产保值。通过积极探索,封丘为顺利拆旧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四)善协调,解决资金问题。由于李庄镇安置区的雨、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是按照可容纳5万人的大中型城镇标准配置,而省第一批迁建实施方案中批复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建设所需。为了让群众早日搬入配套完善的新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郭兴霞多次到省发改委对接,并在迁建指挥部会议上提议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县政府也要多方整合资金,为搬迁群众争取更大的利益。在各方联动、共同努力下,封丘整合资金7000多万元投入迁建,各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得以有序推进。
(五)明节点,有序推进迁建工作。为确保按照省定节点顺利搬迁,郭兴霞严格按照迁建指挥部“说了算、定了干,再大的困难不能变”的要求,始终冲在迁建最前线,与迁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共同梳理、研究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对接问题。迁建办明晰迁建工作所涉及的重要环节,细化迁建工作的主要节点,制定明确的工作进度表,所有人员常驻工地打头阵,加强工程建设的巡查和督办力度,协调指挥部每天召开现场督办推进会,确保所有工程难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调度、在一线解决。在郭兴霞和迁建办的积极努力下,安置区工地形成了浓厚的建设氛围,带动了群众的搬迁热情,迁建这场攻坚战赢得了群众的心。
三、齐聚力,争一流,各方联动演绎“大合唱”
走进现在的李庄新区,楼房错落有致,道路宽敞畅通,水、电、气一应俱全,小学、幼儿园功能完善,公园、商业街、医院配套齐全,短短两年的时间,一座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这些都凝聚着迁建指挥部成员单位各方联动、团结拼搏的努力和汗水。
(一)促迁建,上下一心成效显。迁建指挥部成立之初,担任政委的县委书记李晖要求,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把迁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以不等不靠、攻坚克难的信心投入到这场改变滩区历史的大会战中。一声令下,任重如山。县发改、财政、审计与各单位主动加强沟通,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对每项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全过程跟踪;县交通、公路、国土等部门一把手主动深入建设工地,现场办公、及时调度,安置区路网框架两个月迅速拉开;县林业、环保部门和各单位密切配合、交叉施工,安置区的道路绿化20天左右全部完成;县水利、住建部门全力以赴、加班加点,抓好景观渠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县教育、卫生、民政部门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教育、医疗、养老等惠民工程早日落地;电业局整合电力资源,确保施工现场电力线路安全运行;河务局及时清理障碍,为各项工程让路。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不破法规破常规”,从细微处着手,与时间赛跑,各项工程交叉施工、压茬推进,营造了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二)倾真情,让群众满意认同。在群众缴纳住房认筹保证金的几天里,县卫生局安排医护人员组织医疗队,为群众防暑防病治病;县公安局派出干警、特警、交警日夜守护,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畅通;省农村信用联社为缴款群众开辟“绿色通道”,提前两个小时开门;李庄镇党委、政府送茶水、送食品,为排队等候的群众提供服务。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县劳动、扶贫、农业等部门组织专人开展调查摸底,对贫困劳动力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汇总,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和培训愿望。县劳动局设立了就业服务站,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县农牧局、扶贫办分别制订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精准扶贫等实施方案,推动
扶持政策、扶持资金落实。李庄镇还积极探索实施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方式,在群众搬迁入住后,新增社区管理、环卫保洁、道路养护、治安巡逻等政府公益性岗位,扶持群众就业。这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工程,如春雨浸润着滩区群众的心田,增加了群众对滩区迁建的认同感。贯台村村民王学芹欣然写下了“理解搬迁重要性,小康生活不是空;车通路通电也通,上学就医几分钟。”的语句。
(三)结硕果,群众安居乐业。2015年年底,第一批试点4个村群众搬入新居,在全省率先实现了2016年春节前部分群众搬迁入住的目标;2016年,剩余1300多户搬迁户搬迁结束,39万平方米旧村房屋全部拆除到位。封丘通过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成功解决了滩区群众吃水用水难、就医难、用电难、出行难、上学难“五难”问题,实现了确保长治久安、加快脱贫致富、拉动粮食生产、构筑生态屏障的目标,达到了搬迁群众满意度高、拆旧复耕顺利推进、搬迁新区后充分就业、新区管理井然有序的效果,探索出了一条“李庄模式”的和谐迁建之路。
“李庄模式”呈现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着迁建工作参与者和各界迁建工作支持者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意志和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决心;这种精神是立体的,它是一个群体凝聚而成的,这里的每一分子、每一角色都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这种精神是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力量,在这种强大力量的感召下,封丘广大干部群众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在黄河拐弯处谱写了绚丽的迁建华章。
责任编辑:易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