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灾不徙 万劫不泯 (1)

2010-08-18 10:05: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黄河,于延津是多灾多难的。 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478年,在黄河流经延津的2000多年间,浪滔所至,吞田毁庐,人为鱼鳖;明成化15年,黄河南滚,空余故道,沙丘连绵,盐碱遍地,种不保收。 故道,于延津又是多姿...


    天官李戴


    城关东街属于今延津繁华地段,这里有一处规模很大的古人墓葬。其墓葬为圆形土丘,土丘上绿草茵茵,其间夹杂几枝藤木。土丘前竖立石碑一通,上书“大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李戴之墓”。城内老人告诉记者,墓葬原规模更大,有石人石马,列于神道两旁,后遭毁坏。


    据原县志办主任李贤才老人介绍,李戴,字仁夫,号对泉,乃是延津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城关东街人士,曾任户部、工部尚书,后擢升为吏部尚书,其职务相当于今天的中组部部长。据史书记载,李戴施政宽宏,爱护百姓,有“温厚长者”之称。今延津大觉寺内刊刻有李戴撰写的《重修大觉寺塔记》。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李戴告老还乡,死后葬于家乡。关于李天官其人,在黄河故道区,流传着多则官方未曾记载的故事。


    ■不惧鬼魂


    乡邻都说李戴自幼喜读书,在校读书至深夜还不肯离去,别人家的孩子因怕鬼都不敢夜读。李戴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几位同窗对此不满,决定整治他一番。


    一天深夜,同窗秀生头顶竹篮,蒙上白布,布上画鬼脸,趁夜色步步逼向李戴,还发出“哇哇”怪叫。谁知李戴竟纹丝不动,毫无惧色,秀生只得摘下面具认输。


    ■献萝卜免皇粮


    明万历年间,皇帝命各地进贡上等农产品。李戴心想,延津沙荒遍地,哪来贡品?就命县令遴选贡品时不可故弄玄虚,欺骗皇上。秋后,各地争相向皇帝进献珍品,唯延津送上一车红萝卜,粗不过手指,长不过5寸,皇帝很是反感。李戴趁机上奏:“延津地质贫薄、遍地盐碱沙荒。众百姓以刮地皮熬碱糊口,幸喜红萝卜丰收,特选上等货色进献,请陛下笑纳。”皇帝一想,丰收之年尚如此,灾年就更不好过了,于是下旨免去延津3年皇粮。


    ■替穷人卖棒槌


    有一次李戴在延津县城私访,见一老汉坐于桥头卖棒槌。老汉见李戴便上前施礼:“大哥,行个方便,帮俺把车推上桥吧!”李戴听惯了“尚书老爷”的称呼,忽闻“大哥”,倍感亲切,急忙帮老汉推车,两人还唠起了家常。老汉便将家境贫寒,全靠卖棒槌苦度日的话,一股脑儿全端了出来。


    李戴有心帮助老汉却不好意思明言,分手时,他对老汉说:“吾有一事相求,不知老弟可否帮忙?”老汉连忙应承。李戴就说:“吾急需一车好棒槌,麻烦你3天后送到。”3天后正值李戴寿辰,家中高朋满座,天至正午,李戴仍不叫开宴,说是有一位亲戚还未到。不一会儿,老汉满头大汗推着一车棒槌来了,李戴亲自出来迎接,众宾客无不纳闷,老汉这时才知与之称兄道弟的人是个大官。酒宴散后,李戴送于每位宾客一对棒槌,他们每人都留下10两银子。


    ■拒米献盐


    明万历16年,天下大旱,庄稼减产,延津更是颗粒未收。有奸臣对皇姑说:“趁天下大旱,何不把囤积的陈米高利放于各州,既显皇姑恩德,又可坐收渔利。”于是各州趋之若鹜赴京借粮。李戴忙制止延津县令上京,并对皇姑说:“延津多盐碱,天越旱熬得碱盐就越多。何况那里灾情不大,就不麻烦您借粮于民了。”皇姑心里恼,却又无话可说。


    延津百姓纷纷熬制碱盐,县令按李戴吩咐,带盐进京拜见皇上。县令向皇上奏道:“天下大旱,小吏身为朝廷命官,却不能为陛下分忧,深感内疚,今送延津特产碱盐,聊表寸心。”皇上心想,如今各州都只知向寡人要钱粮,何曾有一人体谅寡人难处,延津虽地薄人穷,县令却能千里迢迢来进献碱盐,其忠可嘉,不能亏待于他。于是皇上给延津拨付大批钱粮,以周济灾民。


    禁烟先驱申启贤


    ■《禁鸦片法》


    世人皆知林则徐为禁烟先驱,殊不知延津人申启贤早于林20年提出禁烟主张,为中国近代禁烟运动开启先河,他的禁烟义举在黄河故道广为传扬。


    申启贤,字子敬,清嘉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延津县志》记载,申启贤目睹世人吸食鸦片成风,国库空虚而烟馆遍地,深感痛心。公元1813年,申启贤拟就《禁鸦片法》上奏嘉庆帝。他提出4条禁烟措施,力禁出洋买卖,以塞来源;重惩官吏吸食,以示准则;严禁开设烟馆,堵塞煽诱;严加贩卖罪责,勿使流传。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