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乡网讯 2010年6月8日17时,随着铃声的响起,今年高考的大幕落下。参加今年高考的河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薛琳平静地走出了考点。此后,她将和我市5.6万考生一起填报志愿,绝大多数考生将进入大学,然后踏进...
1978年,全国610万人参加高考,原计划招生29.3万人,后增加近11万人,共录取40.2万人,录取比例15:1。
“那时我们理想高蹈,在学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由此也造就了一代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医务工作者。”王丽枝感慨道,他们这代大学生可以说是天之骄子,全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毕业后的王丽枝被分配到新乡市卫生局,后到市妇幼保健院工作至今。那是一个仰视高校毕业生的时代,作为稀缺人才,大学生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当时我国的高校招生一直采用“单轨制”,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招生,大学生除了公费读书外,每月还能领到数十元助学金,基本能够支付在校的日常开支。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采取“统包统分”模式,由国家分配工作,负责到底。只要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接受了国家的“包养”,捧上了“铁饭碗”,从此终身有靠。正如说王丽枝所说,那时就业对于他们从未成为问题。
上世纪90年代高考:逐步并轨招生、开始自主择业
就在王丽枝参加高考的16年后,新乡市一中的应届高考生赵小鹏(应当事人要求属化名)走进了考场。相比王丽枝那个特殊年代,赵小鹏这批高考生各方面条件已今非昔比。
“那年高考成绩很不理想。”谈到当年高考后的感觉,赵小鹏用了“失魂落魄”四个字。他想复读,而父母反对,因为此时对大学生,一些单位已经出现了热情度下降的现象。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出台了,开始对大学毕业生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开始向“双向选择”逐渐转变。而20世纪90年代只不过是一个具体实施和过渡的年代,昔日“天之骄子”的无上光荣逐渐淡去……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赵小鹏不情愿地走进了一所不理想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