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红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鹏
从43台亮起“河南援疆”标识的新能源公交行驶在哈密街头,到749公里公路守护出行安全,再到“疆煤入豫”班列构建资源互补新范式,交通不仅成为豫哈互联互通的纽带,更升级为资源互补、产业联动的“产业链”,从单向帮扶走向双向共赢,书写下新时代石榴籽故事的新篇章。
交通成为促进豫哈发展的增量
9月26日,哈密街头,亮起“河南援疆”标识的新能源公交车不时驶过,43辆由河南省援疆资金4500万元购置的车辆为市民出行提供极大便利。
在河南援疆大力帮助下,全疆首个兵地城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成册、《哈密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出台、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和许可当天即可办结……
这些务实举措背后,满含河南交通人对哈密百姓出行、运输安全的关切。
如今,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援建的哈密交通运输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有效接入了哈密高速公路、机场、火车站、出租汽车等实时视频数据2000多路,实现了在重点时段和恶劣天气下对公路、道路客运和城市公共交通等实时调度指挥。
在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全力支持下,哈密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服务平台将哈密市“两客一危”车辆数据全部接入平台,实现了哈密城市公交车辆动态监控设备安装率和行业监管率100%覆盖,哈密市也实现了与河南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公交地铁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
当河南交院工程技术集团(新疆)有限公司在哈密高新区注册成立,当哈密瓜摆上河南交投集团58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哈密特色农产品专柜,一条交通链正在升级为产业链,在货物畅销中加深豫哈情谊。
为749公里、23条公路把脉问诊
一条路,丈量的是初心使命,更是民生温度。
7月的哈密戈壁热浪滚滚,河南交院工程技术集团的技术专家,带着精密仪器千里奔赴,为哈密大长沟G331线经明鑫煤矿至G335线公路116.4公里建设项目中已完成的主体工程进行全面体检。
这条贯穿哈密西北戈壁无人区的公路,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将天堑变通途。
戈壁滩里,总能看到河南交通人的身影:他们把实验室“折叠”进行李箱,把“河南经验”变成“哈密做法”。
河南交通人累计为749公里、23条公路把脉问诊。当夕阳为戈壁披上金纱,河南交通援疆人仍在忙碌,每一次弯沉检测、每一车沥青混合料,都让援疆变成了可被触摸的幸福感。
看似枯燥的里程数字,有了生动滚烫的注脚——这不是简单的项目落地,而是“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的具象表达。
从“出得去”到“行得好”
哈密市交通运输系统青年干部赴豫现场教学,河南交投集团赴哈密对接工作……往来之间,豫哈两地的情谊越发深厚。
由“1+1”援疆(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哈密市交通运输局),拓展到“1+18+1”援疆(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河南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交通运输局+哈密市交通运输局),哈密市交通运输局先后与新乡市交通运输局、平顶山市交通运输局等签订对口帮扶协议。
正如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援疆干部,哈密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庆所说,从“出得去”到“行得好”,从“我帮你”到“我们一起”,实现了长期援疆的要义。
如今,从戈壁公路到智慧枢纽,从人才课堂到物流班列,河南交通用实干在豫哈之间架起了发展桥、连心桥,让跨越山河的援助,成为推动边疆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