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 永远的旗帜

2025-07-01 11:07:47 来源: 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5版文前图 _20250701071807_副本.jpg

    6月30日,在焦作市博爱县革命史教育基地,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 程全 崔红玲 摄

  核心提示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无数共产党员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七一”到来之际,本报推出“永远的旗帜”报道,采访我省共产党员抗战英烈后人,通过他们的深情追忆,生动再现英烈壮举,阐释英烈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传承,以此凝聚起奋进的磅礴力量。

  家乡的红色丰碑

由立峰_20250701071901.jpg

    游立峰(左)介绍大伯理琪的画像。 薛召升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通讯员 薛召升

  6月25日上午,在太康县大许寨镇游庄村,一座小院绿荫掩映,84岁的游立峰坐在椅子上乘凉。作为抗日英烈理琪的侄子,他讲述了大伯经历的一段烽火岁月。

  理琪原名游建铎,1908年出生于太康一个富裕家庭,1924年赴开封求学时接触共产主义思想,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派遣回太康开展革命斗争。后来,理琪考入西北军无线电学校。1934年,理琪被派往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又被派往山东胶东工作。1937年,理琪领导天福山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离游立峰家不远,有几间青砖黛瓦的老屋,这是理琪家的老宅,他在这里出生长大。

  游立峰说,大伯牺牲的时间比较早,未曾谋面,但他常听父亲讲大伯的事,“大伯中等身材,戴着眼镜,说话很‘硬’,说干啥就要干成”。

  在理琪的甥孙朱凯杰家里,有一封理琪所写书信的影印本,字迹工整有力。信中写道:“李元兄长,我急需到开封无线电学校报到,因时紧不能见面告别,特留信一封……”信原件已捐赠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

  太康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轩人杰介绍:“理琪是太康县第一个共产党员,曾在太康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是太康革命的播火人。”

  1938年2月,日军侵占烟台等地。为打击日军凶焰,理琪率部一举收复牟平城。部队在雷神庙休整时,突遭增援日军围攻,理琪率部突围时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战斗,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年仅30岁。

  “天福英雄是理琪,献身革命国忘私。当年猛打雷神庙,今日高标星宿旗……”为纪念理琪,1962年郭沫若写下这首诗,概括了他战斗的一生。

  在游立峰家的厅堂,相框里保存着一张理琪的画像。

  “伯父为国家牺牲,他是我们游家的骄傲,我们曾多次去山东祭扫,并教育孩子们以他为榜样,多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游立峰说。

  理琪的侄孙媳王会琴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说:“我曾去雷神庙战斗遗址观瞻,英烈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我也经常把英烈的故事讲给学生,希望他们能铭记这段历史。”

  偏关映忠魂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海锋

  6月26日,记者和邓州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一起见到了梁雷烈士的儿媳吴生玫和孙女梁岩,听她们讲述梁雷烈士的革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精神血脉的世代传承。

  梁雷,原名梁德谦,字雨田,1911年1月出生于河南邓县(现邓州市)梁营村。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初,梁雷受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派遣,赴太原投笔从戎,参加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总会办的军政训练班教导队。8月下旬,山西省牺盟总会任命梁雷为牺盟会雁北战时工作委员会主任、雁北13县游击司令。10月,他担任偏关县县长,接着又被委任为第二战区战地执法司令。1938年2月,日军在大同集结万余兵力,开始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2月26日,日伪军5000余人占领偏关县城,梁雷带领30余人,在敌军占领前撤出县城,到南山区光明村、柏家咀村一带打游击,并组织群众支前。3月18日,数百名日伪军偷袭包围了柏家咀村,梁雷在掩护战友转移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7岁。

  梁雷牺牲前获悉自己的儿子出生,就给家里去了一封家书,表达了喜得儿子的欢悦心情,希望儿子长大后不畏艰险,并给儿子取名“克仑”。梁雷牺牲后家人一直打听不到他的有关信息,多年后,才通过他的同学姚雪垠和他的学生穆青,得知他1938年在山西柏家咀村牺牲了。

  著名作家姚雪垠是梁雷的好朋友和同乡,1938年8月,他在汉口《大公报》发表文章《悼烈士梁雷》。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是梁雷的学生,也是在梁雷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的。1993年9月18日,穆青发表《泪洒偏关》,追忆自己的中学老师和革命引路人梁雷烈士,讲述自己离休后前往西北拜祭老师的经历。

  梁雷烈士的儿媳吴生玫今年86岁,她告诉记者,自己的丈夫,也就是梁雷烈士唯一的儿子梁克仑,毕业后从山西到湖北,直至1996年退休,一生都在军工机械厂工作。作为烈士遗孤,他在工作中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默默奉献。

  梁雷烈士的孙女梁岩表示,全家有6人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自己的儿子现在也是一名军人,正在部队服役。梁雷烈士的孙子梁毅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自己是襄阳市一名红色革命精神义务讲解员,经常到各地讲述英烈故事,开展红色教育。

  用生命守护信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永刚

  “我没有见过我外婆,我母亲也没见过她。”虽然素未谋面,但60多岁的张占听提起外婆马英时,一脸的自豪,“她是抗日英雄,我们都感到骄傲!”

  关于外婆马英的故事,张占听是听外公、母亲和村里年纪大的人讲的。

  马英,1919年出生于汝州市米庙镇长马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嫁到米庙镇枣树庙村。1944年初,日寇侵占临汝,马英目睹了日本鬼子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

  1944年9月,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的到来,如同刺破黑暗的曙光,给平顶山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希望。八路军进入大峪店地区后,发动群众组建民兵武装和抗日队伍,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

  在抗日思想的影响下,马英热血澎湃,她深知,只有赶走侵略者,穷苦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她毅然决然带领全家投身到抗日斗争中,不仅支持丈夫当了村长和村民兵队长,还动员丈夫的哥哥和侄儿都参加抗日队伍,她本人也担任了抗日先遣队的联络员,积极传递情报,筹集军粮,制作军鞋。

  1945年7月,日本侵略军与当地土匪勾结,集结数百名土匪疯狂向抗日根据地进攻,形势万分危急。在八路军掩护下,马英和乡亲们开始紧急撤退。当她到达安全地带后,突然想起家中还藏着一份重要文件。没有丝毫犹豫,马英不顾众人劝阻,转身朝村庄跑去。然而,敌人早已在村庄附近设下埋伏。当她匆匆赶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取出文件,就被隐藏的敌人包围,不幸被俘。

  敌人的皮鞭抽打在马英身上,鲜血染红了衣衫,但她始终紧咬牙关,怒视敌人,一个字也不说。敌人恼羞成怒,将她绑在村口的枣树下,用刺刀抵住她的胸口。

  26岁的马英高昂着头颅,寒光闪过,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枣树下的黄土……

  新中国成立后,马英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01年,她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中。

  张占听说,每年清明,他都会带着孩子们去给外婆扫墓,让孩子们铭记外婆的抗日故事和精神。

  一盏不灭的精神之灯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卫云飞

  6月26日,革命烈士赵伊坪的外孙单勃回到父亲单大德题字的漯河市郾城区伊坪小学。校园里镌刻着两代共产党人的誓言——赵伊坪之婿单大德的题字“美丽的中国属于你们”与张震将军的题字“发扬赵伊坪烈士革命精神,勤奋读书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站在这片承载着姥爷精神印记的土地上,单勃的思绪回到了那位年仅29岁便壮烈牺牲的亲人身上。

  赵伊坪,1910年生于河南郾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全面抗战烽火燃起,他奔赴山东,在鲁西北大地上积极从事党的统战工作,为创建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倾尽心血,曾任中共鲁西北特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等职,与赵健民等并肩领导当地抗日斗争。1939年3月,在茌平县琉璃寺(今属高唐县)遭遇日军袭击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姥爷的家书里写着:‘愈是黑暗愈要点灯前行,此心光明,何惧夜色茫茫’。”面对记者,单勃抚今追昔。1938年烽火连天中,时任中共鲁西北特委领导人的赵伊坪在《嘱咐》一诗中,以“莫道眼前千重黑,破云终有万丈光”的铿锵诗句鼓舞战友们,这份力量至今仍在后代人血脉中奔涌。

  当单勃讲述1935年赵伊坪在杞县大同中学播撒革命火种的往事,以及如何在鲁西北特委团结群众、创办《抗战日报》时,他不由自主地提到了上午在伊坪小学观看舞台剧《先生,我想对您说》的感悟:“看到同行者悄然拭泪,孩子们喊出‘先生您看见了吗,今日中国如您所愿’时,我突然懂得,姥爷的精神从来不只是家族记忆,它属于整个民族,是几代人之间精神的赓续。”

  这份精神在单家的传承具象而微。单勃的父母坚守“不给烈士抹黑”的家训,以身作则践行红色品格。“当年物资匮乏却理想如火,如今环境优渥更需坚守初心。”单勃的感慨道出深刻启示:在千千万万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那盏信仰之灯依然需要千万双手共同擎起。

洪湖赤卫队 _20250701071938.jpg

    6月30日,南阳市文化馆“百姓舞台”,演员在红色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音乐会上表演。 高嵩 摄

Page_h 5版.jpg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