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辉县市孟庄镇高村,每月初的文化广场上,62岁的退休理发师朱秀琴总会带领“锦燕志愿服务队”,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按摩,这一善举已持续两年多。从一把剪刀到11支300余人的志愿队伍,从单一服务到多元帮扶,高村的志愿服务不仅成为群众身边的暖心工程,更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以前经常腰酸背痛,现在每月免费按摩一次,身上轻松多了!”4月30日,村民朱中荣感慨。2022年,朱秀琴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将村里的活动室改造为志愿服务站,每月固定为老人提供公益服务。从最初的6名志愿者到如今涵盖盲人按摩师、曲艺爱好者、企业家的23人队伍,累计服务群众超2400人次。
“理发是小事,但对老人来说是尊严。”朱秀琴说。她的行动如同一粒火种,点燃了村民的参与热情:盲人按摩师杨德兴主动加入,为老人缓解病痛;业余曲艺爱好者定期登台献艺,让文化大院充满欢声笑语;企业家捐款捐物,退役军人参与治安巡逻……如今的高村,11支志愿队伍拧成一股绳,汇聚成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
在高村党支部书记马庆林看来,志愿服务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过去村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邻里纠纷时有发生。”他坦言,通过志愿服务队带头移风易俗、调解矛盾,村民关系日益融洽。如今,高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党组织+志愿服务+网格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9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党员志愿者,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我们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精准施策。”孟庄镇副镇长郎小丽介绍,高村的实践是辉县市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缩影——全镇建成27个文明实践站,孵化出“锦燕”“爱心妈妈”等特色品牌,年均开展活动670余场次,惠及群众80余万人次。其中,高村志愿服务队累计解决群众诉求23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40余起,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现在谁家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志愿者。”村民王美玉说。在志愿服务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退休教师义务辅导留守儿童,种植户无偿传授农业技术,年轻人组建网络宣传队弘扬正能量……“人人都是志愿者,处处可见文明风”的氛围日益浓厚。
“志愿服务不仅是做好事,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辉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负责人郭新营表示,高村的经验表明,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明实践,能够有效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未来,孟庄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志愿”模式,推动“善治”与“民享”双向奔赴,让文明实践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推广模式
高村通过“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文化赋能”,将文明实践融入基层治理,从群众身边小事切入,用常态化、精准化服务赢得民心,用戏曲擂台、文艺演出等载体弘扬传统美德,涵养文明乡风,同时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带动群众从“受助者”转为“助人者”,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提供了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