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百年工运,镌刻奋斗史诗;中原沃土,铸就劳模丰碑。从建设时期的挥汗如雨,到改革大潮中的敢为人先,再到新时代的匠心逐梦,一代代河南劳模用坚守与创新诠释着“劳动最光荣”的真谛。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推出“劳模精神 接力前行”专栏,感受劳模精神的时代脉动,见证精神火炬的接续传递。
人物名片
李连成,中共党员,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先后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陈保超,中共党员,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白云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河南日报记者 王绿扬
22岁,这是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与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的年龄差。两代人、两位乡村“领头雁”,他俩同为全国人大代表,最近又多了一个相同的标签——全国劳动模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吃亏书记”李连成因8分钟的质朴发言再次“走红”,这是他不曾料到的。一个多月里,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考察团源源不断来到西辛庄村,74岁的李连成不仅要在村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为大家上课,还要处理村里日常事务、操心村民生医院建设,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早上一般5点10分起床,晚上工作到9点多。”4月28日,李连成告诉记者,这样的作息他已坚持多年。“也有人劝我年纪大了要注意休息,但是我现在有‘发展瘾’,看着村里发展我觉得很幸福,心里从来不觉得累,晚上躺下就睡着,睡眠质量特别好。”这位老书记说,身为村里的大管家,自己不求十全十美,只求问心无愧:“现在让我干村里的工作,我还像年轻的时候一样,一蹦三尺高!”
2005年,李连成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了1万元劳模奖金,他却说:“这个劳模称号不是我自己的,是全村人的,这笔奖金也应该属于西辛庄村。”领到奖金当天,他便全部捐给了村里,用于村小学建设。20年过去,李连成对于“劳模”一词的理解始终没有改变:“支部书记就得带头干事,带头吃亏,带头吃苦。多为村里干好事,让大家都富起来,这就是劳模。”
“大家都喊李书记‘吃亏书记’,我觉得只要想当好村党支部书记,没有不吃亏的。”陈保超是李连成的众多“学生”之一,说起老书记,他眼中满是敬佩。两人曾有过多次深入交流,陈保超还专门带队到西辛庄村向李连成求教,学习乡村发展经验,也将“吃亏精神”带回了白云山村。
自费带着党员6次跑到山东寿光学技术,请省农科院专家测土配方;发现村里的碱地适合种植番茄,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修建38座温室大棚;村民担心种番茄有风险,鼓励大家“党员先承包,亏了算我的”……“主动吃亏”的陈保超带大家一起干,让白云山村在8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家户户有房、有车、有存款,村民年平均收入超4万元。小番茄成了村里的致富宝,陈保超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番茄书记”。
钱袋子鼓起来了,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把白云山村建设成和美宜居的新农村”成了陈保超的新目标。
他带领村民到浙江、江苏等地进行考察学习,邀请专业人员对本村房屋进行规划。召开村集体会议后,白云山村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开始了。
老屋作为乡愁的载体被保留下来,新建房屋各具特色;实施村内道路硬化与村亮化工程,铺设污水管网;重建白云书院,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研学基地……白云山村的发展步伐从未停歇。“今年‘五一’假期,我们村集种植采摘、生态科普、休闲餐饮等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就要正式营业了,欢迎你来村里看看!”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陈保超笑着发出邀请。
“吃亏、吃苦、能干”,是两位村党支部书记对劳模精神的共同理解和诠释,他们用同样炽热的为民初心,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