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春意盎然。走进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苏仙石乡,层层叠叠的茶山如碧浪翻涌,三五成群的茶农穿梭其间,指尖翻飞,采撷新芽。
在其鹏茶园,身着工装、手法熟练的曹倩一边采茶,一边和新来的采茶工交代注意事项:“这就是毛尖的一芽一叶,大家掐根儿、手要轻。”信阳毛尖闻名遐迩,其中商城县的高山茶以“芽头大、汤色清、味道浓、耐冲泡”著称,近年来广受市场青睐,也让越来越多的老乡在茶产业链上脱了贫、增了收。
“今天采的都是头芽,因为珍贵,我们都叫它黄金芽。对我来说,这也是白花花的银子。”曹倩说。过去她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前年为了陪孩子上学、照顾年迈的老人,选择回到家乡。“回来也得挣钱啊,刚好有这个机会。”曹倩告诉记者,采茶高峰期,她一天最多能赚五六百元,平均每天也能赚二三百元,“一个月算下来,不比在上海打工差。”
摊晾、揉捻、理条、焙火……制茶厂里,机器轰鸣,制茶工忙中有序,一筐筐干燥后的茶叶即将装袋密封,发往全国各地。杨树平已经在茶厂干了十几个年头,自从离婚后,她就来到茶厂工作,靠自己的工资养家,如今两个孩子都已经上了大学。她说:“在茶厂有份稳定的收入,对我来说,这就是金饭碗。”
据了解,目前商城县茶园总面积20.8万亩,开采面积18.6万亩,产量460万公斤,产值11亿元,涉茶从业人员达11万人,茶园亩均产值6000元。有茶叶加工厂460余座,茶叶专业合作社140余家。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抱团发展才能共赢。”其鹏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正祥说。每到下半年,是茶农农闲之时,周正祥会召集周边的茶农,免费给他们讲授种植管护知识,答疑解惑。他的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串联起6个乡镇2000余户茶农。通过土地流转、统一管护、保价回收的“五统一”机制,使茶农每亩茶园年增收超4000元。仅2024年,合作社带动300余人长期务工,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村民周大姐算起账:“土地租金、采茶工资、年底分红,一年能挣三份钱,比在外打工强!”
“茶产业不能只卖产品,还要卖风景、卖文化!”周正祥说。他的8000亩茶园地处西河景区内,与观音山生态观光园、油茶古树博览园串联成线,仅西河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达27万人次。“放眼全国,景区里能上茶山、喝上信阳毛尖的,屈指可数。”周正祥很是自豪。乘着商城县“茶旅融合”政策的东风,周正祥将茶园变景区,修步道、建民宿,游客可亲手体验制茶、漫步茶山步道、入住茶主题民宿。其鹏合作社的村民老周开起农家乐,笑得合不拢嘴:“旺季一天能接待20桌,茶叶卖得好,旅游更添彩!”
近年来,商城县坚持“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聚力打造茶叶采摘体验区、茶产品加工销售集散区、生态茶园观光示范带,着力把“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目前,全县有可接待游客参观的茶企8家,茶文化旅馆3家,茶乡民宿3处,茶旅游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茶旅游从业人员1.3万余人,可实现利润6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