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商代表认真聆听大会发言。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众多嘉宾齐聚2025全球豫商大会,共话桑梓情谊,共谋发展大计。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本报记者 王歌
3月的中原大地,春和景明、万物生发。30日上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涌动着春日暖意——2025全球豫商大会在此开幕。
8点30分,距离开幕还有一个小时,轩辕堂外已人头攒动。“好久不见啊伙计”“回家真好”……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传递出归家的喜悦;新加微信的提示音此起彼伏,串起合作交流的纽带。
穿过热闹的人群,步入展厅,美食香气扑鼻。今年,摆放着胡辣汤、灌汤包的美食展区成了热门“打卡点”。“这两年河南变化很大,日新月异,但咱的胡辣汤还是老味道,好喝!”带着外地客商一早赶来,明立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建伟赶快为朋友端上一碗热汤,“河南人待客,主打一个实在,锅碗瓢盆都端上桌,我们做生意也是这样,义利共生、诚信为本。”
日本河南同乡会会长刘延军拍下小笼包照片发到商会群里,瞬间激起数十条乡愁:“下次带着项目回来,咱们组团吃遍河南!”这份人间烟火,也由河南人的手机传到了世界更多角落。
热腾腾的胡辣汤暖了归乡游子的心。开幕式的推介环节,则让广大豫商和奋斗者感到“安心”。我省介绍交通区位、市场规模、产业基础等优势,重点推介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及优势产业品牌,并真诚向全球豫籍企业家代表和商会会长发出邀请,呼吁大家到各地赏春看景、寻找合作机遇。
“近年来河南对人才、创新等支持力度很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培育出全球领先的生产制造企业,让我们更坚信‘得中原者得天下’,看到公司做大做强、冲击世界一流的前景。”四川三三零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建伟说,今年公司将在焦作布局晶圆级半导体芯片基板项目,希望与老家的高端制造业一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样聚焦新质生产力,德国河南总商会会长孔明在备忘录上记下了“汽车制造”等关键词。“郑州比亚迪工厂每50秒就能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强大的生产力意味着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高效,这对跨国公司来说很有吸引力。”在去年举办的2024河南与跨国公司合作交流会上,孔明组织了一批德国企业来豫投资洽谈,今年首次参加全球豫商大会,他又发现了新亮点。
孔明表示:“今年将继续扩大德国企业来豫考察、交流的规模,积极发挥好商会的桥梁作用,帮助德国企业家在豫找到好项目、新项目,为老家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知名豫籍企业家代表现场分享经验,他们以亲身体验和企业发展历程为老家“拉票”。“豫商要回来,在河南这个大市场中沉下心、找位置,会有所作为、有大作为。”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传卫说。
“进入智能时代,机会多多。河南这片热土能成事,能成大事。”推介河南时,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秦英林情真意切。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开幕式后,摆满美食的长桌前又聚满了人。大家热烈交谈,或谋划着未来几天的考察行程,或分享着河南的投资机遇。在胡辣汤的热气中,这场春日之约已生长出无限可能。
企业家专访
河南这片热土能成事,能成大事
——访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秦英林
□本报记者 陈辉
大学毕业回到南阳乡下养猪,从22头猪起步,秦英林用30年时间将牧原集团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他以工程师思维重构传统养殖业,证明了传统行业也能诞生世界级企业。
今年以来,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秦英林作为河南民营企业家的优秀代表频频亮相,2月17日在北京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3月21日在郑州参加全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并发言。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我们信心满满,急待进发,借时代之光,乘势而上,奋发有为。”秦英林多次发出民营企业家要“勇担时代重任”的声音。
和时代同步,坚持科技导向的产业思维一直是秦英林鲜明的特质。在猪舍设计、饲料营养、科学饲养、种猪选育等每个环节,牧原都坚持技术创新,30年来打造了种、料、康、养、智等20多项行业领先技术。从猪的自动化饮水、自动化饲喂,到研发“空气过滤猪舍”、推行疫病净化天网工程、打造高健康猪群,再到用合成氨基酸替代豆粕减少大豆进口,打造生态循环经济体……秦英林带领牧原把养猪从“农家活”变成了“科技活”,走出了一条科技养猪之路。
作为新一代豫商的代表,秦英林展现了新的河南企业家形象:技术信仰、全球化视野、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河南这片热土能成事,能成大事。河南企业家受到厚重的中原文化滋养,既要坚守重信守义的传统和家国情怀,也要与时俱进,敢想敢干敢争先,同时还要有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坚强韧性。”秦英林说,开创一项事业,需要一米宽、一万米深的专注创新精神,更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从技术的底层元点出发向上突破,实现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2024年,牧原股份出栏生猪7160.2万头,实现营业收入1379.47亿元,为“端牢肉盘子”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在河南投资60亿元打造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推动中国种猪育种实现跨越式发展。”谈起未来的规划,秦英林说。
商会要成为河南招商引资的“桥头堡”
——访北京河南企业商会会长陈向东
□本报记者 李鹏
“豫商身上的‘中’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包容,‘真’是刻在骨子里的本分,‘拼’是代代相传的担当。河南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豫商站出来,把这些精神转化为实干的动能。”在2025全球豫商大会举行前夕,高途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北京河南企业商会会长陈向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陈向东去年4月就任北京河南企业商会会长,这是他第一次回乡参加豫商大会,格外激动,“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类商业资源丰富,商会要成为河南招商引资的‘桥头堡’,全面赋能家乡发展”。
陈向东介绍,他引入管理学中的“五项修炼”理念,提升北京河南企业商会服务:通过“自我超越”激发企业家创新动力,以“共同愿景”链接全国几十家豫商组织,以“系统思维”对接国内市场资源,吸引海内外豫商豫才豫资回归,助力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家乡洛阳市新安县当了10年教师的经历,是陈向东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创业打拼多年,他始终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学习者”。“一个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把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做好。”他在采访中建议。
高途集团深耕教育科技领域多年,陈向东近年来结合企业发展“反哺家乡”。从2020年高途科教园在郑州挂牌,到2025年高途梦中心顺利开业,再到三期项目高途智成港开工,他带领高途集团在河南累计投资近20亿元,建成超10万平方米的科创园区,解决了数千名大学生就业。“这些园区的重资产投入看似是笨功夫,但我想在有能力的时候就多做一些,园区将来也会成为河南人才的‘蓄水池’。”陈向东说。
谈及对豫商精神的理解,陈向东的言语中,既有对中原文化的深厚情感,亦饱含对新时代豫商使命的深刻思考,“这次豫商大会之后,我们商会还要专门组织一批企业家到河南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不仅有豫商,还有浙商、粤商等,争取推动一批好项目、新项目落地”。
会议现场
化工新材料产业项目扎堆落地濮阳市
“当前的濮阳市,化工新材料产业特色突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本报记者 黄岱昕
“我与河南结缘于项目投资,虽不是河南人,但在这里很有归属感。”3月30日,浙江网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晖,分享了60万吨聚苯乙烯项目落户濮阳市台前县的故事。
链动新材,化享未来。当天,2025全球豫商大会濮阳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对接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化工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业界精英会聚一堂,站位行业前沿、交流投资心得、共商发展大计。
徐晖介绍,60万吨聚苯乙烯项目,年产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一个投资额在10亿元级别的大项目,为何选择濮阳市?“除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政企间的密切合作最打动我。”徐晖说,当地政府积极谋划5万平方米的固体仓储项目,已建成的危化品铁路专用线距离厂区仅数百米,未来产品能顺畅通达全国各地,并通过青岛港、天津港等港口走向国际市场。
不仅硬件过硬,濮阳市的软环境同样贴心。浙江网塑正谋划在境外上市,外汇服务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我们把境内的经营主体注册在濮阳市,正是因为当地金融机构提供了便捷的外汇金融服务。”徐晖说。
反哺家乡,豫商们满怀深情。“氮化硅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超硬新材料,我将带着最新技术回乡投资。”活动现场,水地科技(北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鹤分享了自己9年间自研设备、独创工艺,逐步实现氮化硅制备国产化替代的创业经历。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和核心引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表示,他带队研发的绿色生物质乙二醇生产技术已在濮阳市落地,未来大家喝水的瓶子可能就来自这里,秸秆也能在濮阳市变成身上漂亮的衣服。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分享了在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工作的经历,建议加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以项目为依托,濮阳市逐步形成了以聚碳新材料、绿色涂料、高端聚烯烃、生物基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及电子化学品5个特色链条为支撑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当前的濮阳市,化工新材料产业特色突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会现场,濮阳市市长朱良才向广大客商发出热情邀约,表示将做好全流程全要素保障,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听!那些铿锵有力的豫商声音
“深切感受到河南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深切感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真心实意保护企业、服务客商、助力发展的深情厚谊。”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石磊
“豫商,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心系家乡,情牵故土。”
——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泽民
“回来了,就是要把事情做好,把产业做好,贡献一份力量,造福父老乡亲。”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传卫
“希望能帮助家乡吸引大量优秀青年人才,带动河南数据产业升级发展。”
——慧博云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浩
“我们将继续扎根河南、回馈家乡。”
——深圳市凯旺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