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谚语里的老家河南丨冬季探麦看良田

2024-01-20 11:56:44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杨晓东 祁道鹏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作为村子里的种粮“老把式”,过去,新蔡县孙召镇农民李振均“靠天吃饭”,“总盼着冬季多雨雪,来年有个好收成。”

  如今,59岁的老李变身“新农人”,随身携带一部手机,任何时间都能登录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APP,“在袁寨村流转的700多亩小麦的墒情、虫情和气象环境随时都能看到。科学种田,心里更有底。”

  1月19日一早,记者跟随新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梅雷,在袁寨村的一处麦田,见到了忙碌的李振均。他说:“看手机天气预报,最近两天将有雨雪,我们抢抓有利时机,对部分弱苗追加有机肥,同时适机中耕松土,促根增蘖。”

  “这阵子天冷,要时刻注意大田墒情、防冻害。”一下到麦田,梅雷就带着老李抽样查看苗情,“多数麦苗分蘖在5个左右。个别地块不行,需要抓住时机进行促苗。对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也得留心。”

  “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时刻观察着各个田块墒情和虫情呢!前段时间,对一些缺墒地块浇过一遍越冬水了。”对于麦田冬管,李振均一点不敢马虎。

  晌午,忙完地里活儿,李振均和记者聊起如今的种地“心得”:“在农技人员的推荐下,种子选用的是天麦139、天麦166,这两个品种的麦子高产、稳产、还抗倒伏;县乡多次组织培训,平时管理多借助‘5G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靠着良种良技和良田,李振均种的麦子平均亩产1000斤以上。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老李种田方式的变化,折射出当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力实践。

  新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斌介绍,多年来,新蔡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推进148.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排涝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提升管理手段方面持续发力,“许多低产田变成稳产田高产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1,化肥和农药用量分别减少13.8%和19.1%。全县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16亿斤以上。”

  关津乡牛湾村建设的1.12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依托为农服务中心,全面实现智能配肥、农资直供、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烘干收储“一条龙”服务,与河南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动,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望着地里一畦畦青翠的麦苗,李振均感慨,即使大寒不下雪,靠着科技与良田,“来年的馍馍也能吃得既香又踏实。”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