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关于中河乡的报道《车行中河》
□本报记者 马国华 窦晓雪
天高气爽,车行塬上,远山的梯田,指纹般晕染出丰收的色彩。
25年前,洛宁县中河乡许下愿望:想要像旋苹果一样一圈一圈把荒山、荒坡全部变废为宝。
25年后的秋末冬初,我们再次寻访故地。中河乡2005年已并入东宋镇,车便在东宋镇政府门口停下。东宋镇镇长李涛涛对我们说:“既然说到了旋苹果,那咱们不妨先去看看真苹果。”
车再次向山上爬去,伴随着轰鸣声,一座座白纱大棚在半山腰出现。棚里,像密植的玉米般,长着一垄垄苹果树,细细的枝条上挂满红彤彤的苹果。地垄上铺满银色的反光膜,大棚里光芒四射。
“我们的果树是不是新娘的待遇?”
看我们一脸疑惑,果园负责人韩秋亮笑哈哈地解释:“有了这婚纱般的防护网,冰雹、鸟害、大风等都能应付自如。银色地膜则是为了反射太阳光,使苹果着色更加均匀,360度通体红润。”
“我们的果子在河南可是只此一家,有独家知识产权,是我们花了1100多万元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购买的专利品种——瑞香红,品相上佳的果子一个能卖20元呢。”韩秋亮自豪地介绍。
为啥会选择在这里发展瑞香红?首先是自然条件适宜,海拔800—12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是瑞香红苹果的黄金适生区。
其实,东宋镇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苹果了。不过,随着满坡果树慢慢老化,乡亲们守着苹果园,过着穷日子。一些村民不得不废弃了自家的苹果树外出打工。
端着“金饭碗”,却没饭吃。而山岭的另一面,灵宝苹果早已驰名;山岭的同一面,上戈苹果也已小有名气。东宋苹果面临的不仅是苹果品种换代升级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错位竞争。
机缘巧合,2021年,瑞香红在一次苹果大赛上大放异彩,东宋镇一眼相中。恰巧,当时洛宁县出台政策,对老果园更新改造给予一亩地2000元的资金奖补。
新品种碰上了新政策,东宋镇与韩秋亮所在的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一拍即合,流转了1.2万亩土地开展运营。
“去年我们带着瑞香红来到这儿,拔除老的苹果树,更新了果园。”韩秋亮介绍,“我们采用了新的矮化密植种植模式。乔化果园一亩地只能种四五十棵树,新模式一亩地能种200棵,产量高、收益高。”
去年8000多亩的瑞香红在东宋镇的山坡上扎根,不同于一般苹果树3年才能结果,今年已经有3000多亩瑞香红挂果。
“今年的挂果量都不够卖,预计能有1000多万元的销售额。等到了明年8000多亩全部挂果,销售额翻倍不成问题。”谈起收益,韩秋亮喜上眉梢。
山坡上的苹果园建成了,但东宋镇可不只有苹果,他们还在山坡上“旋”出了层层叠叠的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
“七山二塬一分川”,依托地理资源优势,东宋镇和木美土里正致力于“旋”出一片苹果农业主题公园。
山脚下,渡阳河流淌而过,河边的主题公园已具雏形——羊驼、小香猪、梅花鹿、天鹅等动物,透明泡泡屋民宿,连绵的金色稻田……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诗意田园的生活。
“游客来到这儿,一定不是摘了苹果就走,而是在更加多元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与众不同的苹果之旅。”李涛涛信心满满。
新品种、新模式、新景象,行走在如今的东宋镇,25年前的土房子、泥巴路已经不见踪影,代替的是通到家门口的柏油路、精美的两层小楼、路旁精心栽种的花草。这里的村民户户实现了厕改,家家通上了燃气,生活富足惬意。
“我们立足实际,做好土地文章,昔日荒山如今产业遍地,东宋镇的‘苹果’越旋越好了。”李涛涛爽朗的笑声回荡山间。
“三山”今昔说
做好土特产文章
□李岚
“山里人勤快,温饱基本不是问题,但要让群众真正富起来,还得多想办法。”曾经的中河乡,立足当地荒山荒坡多的现状,开动脑筋,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试验,一片荒坡一片荒坡开发,一点一滴摸索着前进。记得当年这里的苹果种植刚起步不久。彼时,日本的红富士苹果声名远播。国内较早引进日本红富士品种的烟台苹
果已闯出名气。本省的灵宝苹果因种植历史悠久,也有一定知名度。而洛宁苹果,却没人知道。
“洛宁的自然环境和它们接近,具备产出优质苹果的条件,发展苹果产业肯定可以。”当年陪同采访的乡干部很自信。如今,苹果树在洛宁真的长成了大产业。东宋镇不仅解决了苹果的品种换代升级问题,还突出特色,实现了和相近苹果产区的错位竞争,眼下更是雄心勃勃打
造苹果农业主题公园,让游客感受与众不同的苹果之旅。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念好“山字经”,巧打“特色牌”,也不惟洛宁。伏牛山区的百乡千村,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动力十足。
(作者为1998年本报“三山行”伏牛山采风报道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