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8日下午,记者在郑州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见到李明俊时,他刚从航空港区八千乡赶回来。
“500亩葡萄种植基地,我们在港区设立的第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谱了。”放下手中提包,李明俊兴奋地聊起上午的合作事宜。
日前荣获“大国农匠”荣誉称号的李明俊是个85后,掌管着一家从事植物营养、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的高新技术企业,带领着一支从事微生物技术研究、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化创新型科研团队。
在8年创业过程中,李明俊逐渐探索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特色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与品牌、体验、服务有效衔接起来,推行技能培训。目前已在中牟建立2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0个农业推广站,对当地的草莓、蔬菜等种植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
“我算是较早一批新农人吧,希望依靠科技力量,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李明俊说。2005年参军,2006年入党,出身农村、受党培养多年,李明俊的身上始终流露着一份三农情怀、一种坚韧不拔的素质。
2014年退役后,李明俊毅然决然地选择返乡创业,“没有什么不敢做的,就看有没有准备好。”
为了确定创业项目,李明俊足足准备了两年时间。他先是把近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部熟读,边思考、边分析、边记录。带着对项目的初步判断,李明俊走进全省110多个县,走访1180多个乡镇,写出15万字调研报告,论证项目前景,找到全力以赴的目标。
当兵戍守边疆,返乡服务三农。“整个社会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人口不断增长,土地减少,新的农业问题接踵而至,农业面源污染、作物连作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日益严重。土壤修复是事关农业发展的长远大计,朝着这个方面发展,应该不会错。”李明俊回忆着创业初期的心路历程。
不会管理、不懂经营,李明俊便跑到郑州大学攻读研究生;不会技术、缺乏人才,他就去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组建起完整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队伍。
从最初只有1人发展到近40人,李明俊靠着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军人本色,把公司做得风生水起。
创业8年,学与干始终贯穿于李明俊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去年下半年,疫情防控期间,李明俊利用居家时间看书、读报,仅学习笔记就记了厚厚6本。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李明俊早早就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为了吃透弄懂党的二十大精神,李明俊又把报告通读了两遍。11月底,他还参加了省党员教育中心组织的河南省党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网络培训班,并拿到了结业证书。
学得多,悟得就更透。“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李明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几句话印象最深。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李明俊谈着自己对报告的理解,更加笃定创业方向,“科技创新依赖于人才支撑。这对于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是依靠各类优秀人才的引领、支撑、驱动,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那对于报告中提到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您又如何理解呢?”记者问。
“农业是国之根本,科技已成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驱动力,要想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各类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李明俊说。
聊得火热之时,李明俊的电话响了,“太好了,如果地块能确定的话,我把实验设备全部挪过去。”原来,他计划在航空港区建设的2000平方米智慧农业展示中心马上就要落地了。
“希望港区的合作更加深入,建设4个农业推广中心、60个农业推广站。”李明俊坚定地说。未来,李明俊投身“三农”的创新之路将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