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 青年记者基层行丨为绿色发展奉献青春

2022-12-31 11:47:59 来源: 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王小萍

  12月28日,在海拔1100米的灵宝市寺河乡窝头村,苹果采摘之后,果农们正在为果树“秋饥冬追”。“为苹果树施有机肥、修剪果枝、预防腐烂病、防治地老鼠等,大冬天可有的忙了。”正在为果树施肥的王明笑着对记者说。

  王明是成义苹果合作社主任。14年前,他从部队转业后回乡当了果农,从父亲手中接管了成义苹果合作社,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苹果王子”。

  回顾十几年的果农生活,王明说,绿色种植之路充满了曲折。一开始,他发现果园土壤酸化、板结导致苹果质量不稳定,便决心带领果农多施生物菌肥,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地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为了让记者了解什么是有机土壤,王明在一棵苹果树下用铁锹挖了一下,从树窝里捧出一把土,土壤松软,呈黑褐色。王明说,这是上足了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肥的种类繁多,豆粕、豆饼类,羊粪、牛粪、猪粪,秸秆类等都属于有机肥。

  “吃啥补啥,果树也一样。”为保证苹果品质,王明坚持土壤改良,要求社员跟随他的节奏,确保产出的苹果品质一致。当然,种了一辈子苹果的“老把式们”有不听话的时候。王明就“先下手为强”,他申请了有机农产品认证,秋天,贴有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苹果1斤卖到七八元,而一般的苹果只卖3元。果农们服了,主动过来请王明指导。

  记者看到,苹果园里挂了许多像稻草人一样的架子,细细一看,上面粘了许多小虫子。王明说,他在合作社里提倡,在不使用化肥和少用农药的情况下,通过动物天敌和物理防控消灭虫害,果农们也很接受。

  每年清明时节,苹果花开,寺河山上拉开了果树的“呵护周期”。首先便是疏花,“两朵花间隔八寸,中间的花全部摘掉。”

  等到苹果长到手指头大小,便该套袋了。套袋不仅能很好塑形,还保证了苹果能够无公害生长。

  到了中秋节,苹果再次露出了“真面目”——通体白亮。经过短暂适应环境,果农便开始铺地膜,地膜能很好地反射阳光,半个月后,苹果逐渐变红,“不红不好吃”。

  霜降时节,便迎来了苹果收获的“高光时刻”。看着一车车外运的苹果,果农们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王明说,党的二十大开幕那天,他和果农们都收看了开幕盛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大家听了都特别振奋。在像窝头村这样偏僻的山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的带头人,特别需要更多有见识能力强的青年人返乡创业,带领乡亲们走稳绿色发展的致富路。

  王明家门口,一溜新窑洞,面向开阔的山谷。王明考虑下一步带领乡亲们发展特色民宿,把窝头村建设成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客、兴得起产业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