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渠北上润华夏——写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8周年之际

2022-12-13 11:48:21 来源: 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丹江口库区青山如黛,绿树成荫,水流清澈,风景宜人,美不胜收。谭勇 曲帅超 摄

  □本报记者 谭勇 本报通讯员 许安强

  60年前,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在太行山上建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红旗渠。就在这个月,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将南水提上太行,一渠好水接续润泽红旗渠故乡。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8年来,华北大地上形成了一张张大小不一的区域水网,受水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成为沿线24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的“生命线”。

  区域水网主骨架初步形成

  依托南水北调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沿线受水区不断完善配套工程,区域水网加速构建。即依托中线一期工程之“纲”,初步织就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区域骨干水网之“目”,以重点调蓄工程和水源工程为“结”,不断编织出我国从南到北,从城市辐射乡村的两条带状水网。

  北京市建成了一个沿着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的输水环路,拥有向城市东部和西部输水的支线工程,以及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累计受水84亿立方米,1500万人受益。

  82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源源不断输入天津后,1400万人受益,天津市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线一期工程、引滦输水工程一横一纵为骨架横卧的“十”字形水网,五座水库互联互通、互为补充、统筹运用。

  中线总干渠与邢清干渠、石津干渠、保沧干渠和廊涿干渠等配套工程相连,在河北省形成了一个梳子状的水网。河北省3200万人受益,500多万群众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

  中线总干渠与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在河南省形成了南北一纵线、东西多横线的供水水网,形状像一个鱼骨架,供水范围覆盖11个省辖市市区、44个县(市)城区和101个乡镇,直接受益人口2600万人,“八横六纵、四域贯通”的河南现代水网雏形已显。

  持续扩大调水综合效益

  禹州市神垕镇是“钧瓷之都”。2015年1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禹州市和神垕镇正式供水,年平均供水396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古镇缺水问题。

  截至今年11月底,神垕镇累计使用南水北调水2004.48万立方米,让神垕镇钧瓷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神垕镇目前拥有260家钧陶瓷企业,年产钧瓷150万件以上,各类陶瓷衍生产品年产值达28亿元。

  中线一期工程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沿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长期助力华北地下水压采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有力推进了沿线生态环境治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补水总量90多亿立方米。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增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开始止跌回升。

  不仅如此,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支线河道成为风景秀美的城市景观河道。“如今,不仅我们能喝上甘甜的丹江水,我们这里的龙源湖公园通过生态补水,也变得更美了。”焦作市民史文生由衷地感叹。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河南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送’重大政治责任,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刘正才说。

  深入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五水综改”,进一步建立健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管理及工程维修养护等保障机制,确保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良性运行。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切实助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和有序推进观音寺、鱼泉、沙陀湖调蓄工程,我省水利系统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快新增供水项目建设,推进60个县(市、区)的饮用水置换,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新成效。

  “我省谋划建设174座南水北调水厂、新建2000余公里供水管道、新增9座调蓄工程,形成以总干渠为纽带,以供水线路、生态补水河道为脉络,以调蓄水库为保障,辐射水厂及配套管网、河湖库网的供配水体系,增强南水北调来水丰枯调节能力,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刘正才说。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