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目前发现最早的粮仓城遗址——周口夏朝“时庄遗址”

2022-06-07 10:16:22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粮仓城遗址位于时庄村南部的农田里

粮仓城遗址

时兴荣向记者介绍复原的粮仓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文图

  骄阳似火,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的农田里,正迎来一场丰收。一座座农家小院里,都晾晒着刚刚收获的麦子。

  村子南头,一片蓝色的彩钢棚下,就是大约4000年前的粮仓城遗址。作为目前发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粮仓城遗址,“时庄遗址”入选了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也就是说,在周口淮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4000年前的夏朝先人们就已经拥有了“藏粮于技”的智慧。与此同时,时庄粮仓城遗址的发现,也佐证了那个年代农业生产的辉煌和农耕文明的繁荣。4000年后的今天,“藏粮于技”的方式在变,但作为传统农区的周口,“中原粮仓”的定位始终没有改变。

  距今约4000年的先人是如何“藏粮于技”的?

  2019年春,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一家秸秆生态能源开发公司即将开建。动工之前,河南省人大代表、时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兴荣,主动报告文物部门请求先期勘探。

  “淮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地下有多少文物谁也无法预料,所以我们在动工之前,就想着先让文物部门过来看看,别在施工中挖到古墓啥的。”2022年6月5日,站在“时庄遗址”保护区前,时兴荣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讲述遗址的发掘经过。

  考古人员通过钻探,初步判定,这里是一处文物遗址,至于是何年代、作何用途尚不清楚。随着考古人员的逐步发掘,通过对采集样品的碳十四测年,判断该处遗迹距今3750年至4000年之间,处于夏朝的早期;对发掘出的植物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均为粟和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米和黄米,并且在土壤中还检测出了已经炭化的粟和黍的种子;对遗迹底部铺垫的植物进行分析,发现成分为芦苇。

  “考古人员还在发掘中找到了排水沟、土坯立柱、夯土墙等遗迹,经多方查证分析,最终确定这里是一处夏朝早期的粮仓城遗址,也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粮仓城遗址。”时兴荣说。

  据介绍,“时庄遗址”的地基较高,通过对粮仓城遗迹勘察,发现建有隔水层、绝水层,外层还采用抹泥的办法防潮,并修有排水沟。这种贮存粮食的方法,在当时比较先进。“这说明夏朝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善于总结经验,已经懂得了如何‘藏粮于技’。”时兴荣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为何要建大规模的粮仓?尚待进一步考证

  在时庄遗址中,考古人员共发掘出28处仓储遗迹。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建如此大规模的粮仓呢?用于日常粮食贮存还是军事物资储备?有关专业人士曾对此作了分析研究。

  考古人员围绕时庄遗址,进行了更大范围的钻探,结果发现在方圆150公里的范围内,还有13座同时期的遗址。“这就是说,当时有一个区域性的聚集部落群,时庄粮仓城遗址不是孤单、独立的。此外,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粮食资源非常重要,一般是被政治集团或统治者所掌握,绝不可能是一家一户单独能拥有的。通俗地说,就好比是某个部落首领一声令下,把所有粮食集中起来进行贮存,才形成了这种大规模的粮仓。”时兴荣介绍说。

  至于时庄粮仓城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目前尚不明确。“它是一处服务于周边遗址的粮仓城,还是一处服务于更大范围内聚集部落的粮仓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考古人员说。

  此外,有分析认为,时庄粮仓城可能是古代战争中用于贮存军粮的。但这一说法,目前还缺少考古佐证。如果在后期发掘中,能够找到相对应的战争遗址或者其他关联遗址,或许能证实这一猜测。

  当然,也有人认为时庄粮仓城是某一个地方部落先行贮存粮食,然后向更高统治者进纳贡赋的……目前对该遗址作用的猜测众说纷纭,但一个明确的事实是,“时庄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当好“守粮人”,看好新时代的“大粮仓”

  在遗址东南角,一个被复原的粮仓引人注目。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近看到,这座粮仓主体呈圆柱形,为土坯所制,顶部呈伞形覆盖有茅草。复原时,不仅按照考古发现的内容,建有防水、防潮层,而且粮仓上方还建有通风口。“夏朝时这里面贮存的都是小米、黄米的稻穗,并不是谷物颗粒。但是今天我们在贮存小米、小麦的时候,都是米粒、麦粒了。”时兴荣介绍说。夏朝的先民们也许不会想到,4000年后的今天,他们当初修建粮仓的地方,会成为新时代的粮食主产区。

  一组数据显示,作为传统农区的周口市,粮食产量连年保持在180亿斤以上。即便是遭遇严重汛情的2021年,粮食总产也依然稳定在180亿斤以上,达到184.74亿斤,稳居全省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

  “回望4000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千年来,种粮、藏粮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独不变的,依然是我们守粮、护粮的初心。一脉相承之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当好新时代的‘守粮人’,看好新时代的‘大粮仓’。”时兴荣说。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