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济源供电车间“党员突击队”对设备进行排查抢修。聂冬晗李孟龙摄
□河南日报记者张海涛 逯彦萃 宋敏
8月16日,卫辉市上乐村镇琉璃堂村村民李保民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洪水让村里农田基本绝收,在各级帮扶和专家指导下,李保民改种萝卜、白菜,眼下新芽破土,长势喜人。
重大自然灾害,考验着一个社会的力量和韧性。这种力量和韧性,体现在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中,也体现在科学高效的灾后重建中。
面对特大暴雨灾害,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全力打好疫情防控硬仗的同时,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综合施策、注重实效,扎实推进灾后重建,携手共建美好家园。一块块洪水肆虐过的土地,正在逐步焕发新的生机。
民生为先
从深陷困境到快速恢复
暴雨洪灾后,郑州市21世纪社区12台箱式变压器受损,3万多名居民为电所困;巩义市米河镇多处光缆中断,成为通信孤岛;国道207云台山段毁坏严重,2个村庄400多名群众的生命通道被阻断……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灾后重建千头万绪,民生恢复是当务之急。
8月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灾后重建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灾后重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努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我省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秉持“民生优先、救急先行”的原则,把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抢通维修与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住房,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电力供应基本实现“应送尽送”。电力是生命线工程,是其他重建工作的重要基础。电力部门“快”字当头,第一时间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Ⅰ级,明确“保特高压、保主网架、保重要部位、保民生”的应急处置总方针,动员全部力量和资源,全力以赴开展供电抢修。
10个小时抢通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ICU病房用电,郑州因灾停电的1198个小区、126万户用户一周内全部恢复供电,8月3日卫辉市城区及非蓄滞洪区乡镇全面恢复供电,8月8日全省停运的42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恢复送电。
交通网络基本实现“应通尽通”。铁路、交通等部门按照“先重后轻、先通后畅、先干后支、远近结合”的原则,积极做好各类交通设施抢修工作。截至目前,全省高速公路路网畅通有序,除积水未退的蓄滞洪区路段外,普通干线公路全部恢复通行。受灾严重的郑州、新乡、安阳、鹤壁等市公交、出租车全面恢复运行。
通信退服基站基本实现“应修尽修”。截至8月8日,全省已恢复基站68300多个,占因灾退服基站总数的98.5%,除个别因水浸严重、道路中断、整体冲毁掩埋、群众已撤离空置区域的通信设施外,通信服务均得到了有效保障。
农房排查鉴定“不漏一户”。为尽早让群众返回家园,全省加紧对受灾农房进行安全性应急评估,万余名专家走村入户为群众安居把关,努力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各地可以进行原址重建或加固的房屋,已陆续开工建设,力争入冬前完成损毁房屋的修复重建工作。
在灾情、疫情叠加冲击下,物资保障愈显重要,保供应就是保民生,稳物价就是稳信心。全省多措并举组织货源、畅通物流,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群众“粮袋子”“菜篮子”装得满、拎得稳。
家住卫辉市北仓西街的李秀秀,8月8日结束了在安置点的生活,回到家中。“电来了、水通了,回家就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她对今后的日子充满信心。
综合施策
从救灾除险到全面推进
洪灾肆虐后,可见的是一片狼藉、满目疮痍,不可见的是经济、社会、生态、心理等遭受的深度创伤。防汛抢险是一场争分夺秒的应急战,灾后重建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场规模浩大的持久战。
作为陆浑灌区水毁最严重的水利工程,总干渠柴庄沟渡槽应急抢险修复取得积极进展,近日完成了槽体吊装任务。当前我省尚处于汛期,各级水利部门正全力开展病险水库、水毁工程等查险除险工作,确保不出现二次灾害。
不仅水利、交通、市政等部门加紧救灾修复,更多行业更广领域的重建工作也在全面推进。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统筹发展与安全,灾后重建注重突出系统性,以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为前提,以重大基础设施重建为关键,以强化市场主体帮扶为根本,以稳定农业生产为重点,综合施策,力求最大限度发挥各项政策举措的协同集成效应。
我省印发了《关于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22项具体政策举措,在加快推进水利、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修复建设的同时,覆盖灾后恢复重建各领域各环节。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各级各部门落实举措、协同发力,全面推动灾后重建进程。
——加快恢复工农业生产,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洪灾发生后,郑州、安阳、新乡、鹤壁等地许多企业因灾停工停产。我省出台了《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发挥“万人助万企”活动作用,保电、水等供给,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减免相关税费,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截至8月10日,全省受灾规上工业企业已复工复产3006家,复工复产率达到91.1%。
农业也在洪灾中遭受重大损失,据8月初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1470万亩,受灾养殖场户18500多家,受灾程度是多年来最重的一年。全省加快恢复水毁高标准农田、畜牧、渔业设施,全力抓好补种改种,尽最大努力稳定秋粮产能,力争大灾之年农业生产取得较好收成。
——精准施策帮扶,筑牢因灾返贫堤坝。
浚县1.8万名脱贫群众受灾后,全县2300余名帮扶干部正深入排查,加快防贫保险的查勘、定损,努力为群众挽回损失。
洪涝灾害共造成全省39.09万名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受灾。相关地区和部门正加紧核实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受灾情况,针对因灾面临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采取应急措施。同时,针对受灾情况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帮扶,力争全省无一人因灾致贫返贫。
——注重心理健康,加强对受灾群众的人文关怀。
在受灾地区还有这样的救援队,他们专找受灾群众“闲聊”。灾后重建,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我省一方面着眼灾区“硬件”恢复,另一方面也注重心理等“软件”的提升。省心理卫生协会发起“万众豫心”心理援助志愿活动,受灾市县也纷纷组织心理救援队走进千家万户,用专业心理援助为群众打气鼓劲。
同时,在灾后重建中我省还注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损毁的重点自然保护地、造林地、国有林场苗圃修复和重建,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综合整治,消除污染隐患。
一项项政策,一条条措施,正在让受灾的城市乡村发生由内到外的变化。
走在如今的卫辉街头,有着400余年历史的镇国塔塔下,车辆川流不息,市民从容漫步,很难想象不久前一片泽国的景象。洪水退去的城市,涌动着全面复苏的力量。
长短结合
从原地起立到攒劲起跳
在安阳市龙安区龙泉镇东上庄村,暴雨洪灾让村里的菊花烘干房受损,村民们灾后另择高地建烘干房,让菊花产业更好发展。
重建不是恢复,站起来更要跳起来,这样的场景正在许多受灾地区上演。
我省树立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理念,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把灾后重建和长远需要相结合,与促进高质量发展相结合,让重建之路成为提升之路。
农房重建,不仅以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为目的,更要以提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为目标。我省要求重建必须避让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和小流域山洪灾害易发区,也不得选址在地质复杂、地基承载力差、地势低洼不易排涝等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的地段,保障受灾群众的长远利益。
交通重建,将从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管理等阶段入手,对易发生水毁区域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完善灾害防治措施,持续提升防灾能力。同时,结合水利疏浚工程,加快推进内河水运发展,促进防洪综合能力持续提升。
灾后重建,我省还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树立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将灾后重建工作任务方案化、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建立灾后重建项目库,按照救急救险与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在重点重建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既管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以项目建设助推灾后重建。
目前全省已为灾后重建储备了8800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涵盖农田水利、交通设施、市政工程、能源、物流等众多领域。通过采取简化流程,对灾后重建项目实行极简审批,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间。
我省的灾后重建目标,从1个月到数年,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其中2至3年的目标着眼长远,更体现了补齐短板的理念:力争灾区重点河流和水利设施蓄洪排涝能力全面改善,郑州等中心城市的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等重大设施应对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大幅提升,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更加有力保障。
更长久的规划也在加紧推进,相关部门正在着手编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分领域专项方案,形成重点领域专项方案为支撑的“1+N”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经历灾难的中原正在积攒新的发展力量。
夏秋之交,正是迎来收获的季节。全省灾后重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受灾乡村重现烟火气息,城市系统基本正常运转,工农业生产加快恢复。
但重建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在疫情防控和灾后重建的双重大考中,全省各级各部门正深入贯彻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攻坚克难、扎实作为,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把耽误的工作补上去,努力交出合格答卷。
抗击洪灾,中原众志成城;重建家园,河南希望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