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达 文/图
近日,记者跟随市体育局党员义工服务队来到灾后重建结对帮扶村——卫辉市城郊乡道西街社区,近距离感受志愿者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无私奉献。
自8月6日进驻以来,市体育局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争取社会支持,开展帮扶工作。他们在第一时间组建党员义工服务队分批奔赴救灾重建第一线,协调大批救灾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并多方联系铲车、垃圾清运车对街道内的垃圾和杂物进行清理。安排专人对受灾群众进行情绪安抚,做好善后工作。积极参与卡点防疫,防止外来疫情。
踩着淤泥,记者来到一条狭窄的小胡同,一面鲜红的党旗挂在路边墙上,分外耀眼。党旗下,市体育中心的志愿者挥汗如雨,正在清理垃圾,喷洒消毒液。78岁的王天梅站在家门口,看着正在干活儿的志愿者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说:“感谢党,感谢政府,俺家受这么大的灾,俺儿子在郑州回不来,儿媳妇也有病,要不是共产党,俺可咋活啊!这一帮人天天来干活儿,打扫卫生,帮俺收拾家,还给俺送床、送被子、送吃的,可是连口水都不喝俺家的。”
顺着堆满垃圾的小胡同往前走,头戴草帽的志愿者吕标峰坐在一块儿石头上,扳着脚用指甲刀正在剪脚上的大水泡。“啥情况啊?”记者问道。他抬头摆摆手说:“别提了兄弟,可没成色,这几天不停地干活儿,脚受不住了。”他咧着嘴将脚底的水泡挤扁,贴上一块胶布,一瘸一拐地走向胡同深处。
“让让啊!”一辆装满垃圾的小三轮车从记者身旁跑过。浑身是泥的市重点体育运动学校校长黄斌蹬着车,带着志愿者正在帮助先期返回的居民清理垃圾。由于道路狭窄,铲车和垃圾车进不来,志愿者只能徒手将垃圾搬到小路上,再用小三轮车送到大路上装车。
在小胡同的尽头,一大堆垃圾足有一人多高、十几米长,十几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装车。市中心业余体校的吴勇大声地吆喝着:“第一组下来,第二组上。”“兄弟你看看,没法弄了,都不听指挥。特别是俺单位那几个女同志都不肯歇。”第一组负责人说。
田径教练原贞辉,前一天被碎玻璃划烂了腿,缝了3针。“让他回家歇歇,他不听,今天又来了。”说到这儿,吴勇赶紧扭过头,怕记者看到他脸上夺眶而出的两行热泪,背着身子挥挥手。这时,正在铲垃圾的原贞辉抬头笑了笑。
由于地势太低,还有几户居民的家泡在水里,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许毅明和班子成员带着全民健身训练中心的志愿者涉水进入居民家中帮助抢救物资,清理垃圾(如图)。同时协调了几台抽水设备,日夜不停地排水。
在排水现场忙碌的社区工作人员李大姐,已经连续多日没有回过受灾的家了。一说起这些,她躲着镜头,直摆手:“这都是工作,没啥说的。”
在市体育局进驻城郊乡道西街社区救灾的日子里,眼看着志愿者天天吃泡面,中午也没地方休息,卫辉市一中腾出阶梯教室让志愿者休息,并做热腾腾的饭菜,让他们补充体力。
“等一等!等一等!”在离开社区的路上,一位大姐追上来,把几瓶矿泉水硬塞到大家手中,“谢谢你们来帮住我们,谢谢!”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