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籍养疴”

2012-01-06 10:28:34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志贤 “1909年1月2日,清廷发布上谕:‘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袁世凯的‘被养病’,不仅是因为与光绪帝、亲王载沣二人的恩恩怨怨,更是因为袁世...

志贤

 

    “1909年1月2日,清廷发布上谕:‘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袁世凯的‘被养病’,不仅是因为与光绪帝、亲王载沣二人的恩恩怨怨,更是因为袁世凯久居直隶,手握北洋军权,势力膨胀而引起满清贵族的仇视。”


    看起来“说你行,不行也行”的俗语并非今人首创,载沣早已深知个中三昧。因此“行也不行”的袁世凯就因为“脚气”而“难胜职任”,到南太行游山玩水、置田购庄隐居去了。


    关于隐居,通晓中国历史的人把他们大抵分为十类,袁世凯属哪一类,看后便知。


    其一是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他们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其二是先官后隐,如陶渊明。现在说到隐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陶渊明,他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他当过官,因对官场不满才隐居,中国历史上这类的隐士较多。其三是半官半隐,如唐代的王维,开始做官,后来看到官场水深,有了恐惧感,但害怕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其四是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后去隐居,等到形势有利了,又出来做官。其五是隐于朝。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其六是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其七是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其八是以隐求高官,如唐代的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说,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其九是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其十是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


    硬要攀扯的话,袁世凯的隐居倒是和第九类有点关系,相同点之一是“不得已”,之二是心里装着“最热心的政治”。


    从这十类隐居来看,有主动隐居和被动隐居之分。主动隐居也有真隐和假隐之别,真隐的执着山水,沉醉文章,洁身自好;假隐的或官一阵隐一阵,拖泥带水,或如卢藏用一般,以隐为手段,以获高官为目的。


    被动隐居就别提了,这类人志不在此,有机会就会出山,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出山,像袁世凯,像被“别墅养疴”的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他们都因为“被养病”而不得不当一段时间的隐士,也都得到了重新出山的机会,不过结局也都是灰溜溜的。


    至于像这两年“被下台”的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被监狱”的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被“国外养疴”的也门前总统萨利赫,再出山的机会怕是不多了。


    可见这“回籍养疴”,并非中国独有,国外也不鲜见,也并非古代特产,如今也频频上演。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