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两个家庭当选全国“最美家庭”

2017-06-02 08:49:3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记者李超)家,是幸福的港湾,是温暖的依靠,是心灵的乐园。5月24日,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名单在北京揭晓,我市李振华家庭和王娟家庭当选全国“最美家庭”。

  李振华今年40岁,是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系的一名教师。“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是李振华家的家规与家风。生活中,他和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爱,帮左邻右舍排扰解难,将邻里关系处理得亲如兄弟;在社会上,他尊老爱幼,经常给老人、孕妇和病人让座。

  2012年,李振华在第二次无偿献血时,被在场的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愿意成为中华骨髓库的捐助志愿者,当他了解到这是一个救人于危难的行为时,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2016年7月,李振华的血液样本与上海一名患白血病的11岁男孩初步配型成功。当年10月底,结果确定可以捐献。
怀孕的妻子得到信息后,担忧丈夫李振华的安危。李振华与妻子一起,通过网络搜索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内容,用一条条科普知识让妻子放心,并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016年12月20日,为人低调的李振华向单位请假一周,称家里有事。他填好请假单,送到系书记张广珍处签字时遇到了问题。张广珍问他家里有啥事儿?需要请一周假,需不需要系里帮忙?李振华支支吾吾说出了原因。张广珍听完立即表示,系里会召开会议妥善处理,将另派老师去照顾他。

 12月26日上午10时,护士把李振华捐献的2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装入专用袋子,随即被等在手术室外的上海一家医院的工作人员取走。这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血液,4个小时后被注入白血病患者体内。

 这场满含着爱心的“特殊手术”结束后,省、市红十字会领导带着鲜花和证书到病房看望李振华。作为我市第20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河南省第593位捐献者、全国第6183位捐献者的李振华坚定地说:“如果还能捐献,我会再捐献一次。”当得知只能捐献一次时,他说,目前,好多人不了解捐献过程,他可以当志愿者,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动员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白血病男孩的父亲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但懂得感恩。我要感谢李振华给了我们全家人新的希望,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愿天下的好人一生平安。

 2004年8月,王娟从商丘市夏邑县嫁到原阳县陡门乡闫辛庄村。婚前,王娟就听丈夫段瑞杰说,公公因公致残后心理有些异常,动不动就爱发脾气,摔盆砸碗更是家常便饭。为了能照顾好公公,王娟在婆婆及丈夫的“帮助”和“指导”下,逐渐了解了公公的脾气,并通过不懈努力,让公公的性情变得和顺了许多,那个曾经整日吵闹的家庭逐渐被欢声笑语充满。

  2008年3月,王娟通过了“大学生村干部”的选聘考试,被分配到回汉杂居的陡西村。因村内矛盾很大,工作不好开展,婆婆便根据自己在村里做会计的经验手把手教她。王娟先从服务陡西的老人、孩子着手,义务支教陡西小学,让陡西的孩子第一个接受她。她经常到五保户、贫困户、老党员家里坐坐、聊聊天,并经常带着鸡蛋等慰问品看望村民。

 为了改变黄河滩区贫困落后的面貌,2008年7月,王娟和丈夫率先养殖1000余只蛋鸡,次年扩大规模,并于2011年8月成立原阳瑞杰农民养殖合作社,带动160多户村民发家致富,带领10多个乡镇100多名农村青年返乡创业。

  2015年8月,通过努力,王娟考上了省选调生,被分配到原阳县葛埠口乡政府,接手信访工作。她刚被分配到信访办时,赶上年底各项材料检查,于是,白天在办公室整理党建资料,晚上在家整理信访资料,近一个月的时间,王娟都是夜里加班到凌晨甚至通宵。丈夫和婆婆心疼她,总是帮她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多年来,王娟视公婆如亲生父母,和丈夫相濡以沫、相牵相守,她们相亲相爱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她说:“是爱让我走进了这个特殊的家庭;是爱让我走进了黄河滩区父老乡亲的心里;是爱一步一个脚印走来,让我拥有了现在的一切。”
责任编辑:易树功

关于 家庭 两个 全国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