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翟京元) 自10月11日以来,看过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欠条”医生》的报道后,多名患者慕名找到杨全鸿,想要“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杨全鸿是新乡经济开发区杨屯村私人诊所的医生,他曾以行医40余年,攒下40余万元欠条被本报报道。其后,多家媒体转载或报道了杨全鸿的事迹,他分别被评为“新乡好人”、“河南最美乡村医生”及“中国好人”的提名。
他看的病和别的医生不一样,他看的是精神疾病,他自嘲是“整天和老虎打交道的人”。由于精神病人普遍狂躁,杨全鸿被病人打伤的事例并不鲜见。精神病人的家庭很多因病致贫,能够找到杨全鸿的人,大都是辗转多家医院,花尽家财,才“图便宜”找到这里。
10月21日,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以《“欠条”医生》为题报道了杨全鸿的事迹,报道引起不少反响,再次吸引多名患者来到杨屯。来自濮阳的患者宋彬(化名)今年19岁,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因和别人打架引发病情,整天心烦意乱拽自己的头发,之前曾花费数万元医治无果。宋的家人称,在这里看病吃住每天5元,并且医治一周时间便有缓解,很感谢杨医生。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很同情精神病人这个群体,特别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存压力很大,特别是抑郁症患者明显增多,这个群体要学会自我疏导的同时,更应得到社会关注。
杨全鸿说,“欠条”医生的名声让他既有荣誉感又有负担,他本身很穷,虽有技术,但没有更多财力去医治贫困患者。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已经65岁的他,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感动于杨全鸿的事迹,新乡县文化馆的王锡弘专门为杨全鸿写了一首歌词《彩虹总在风雨后》。歌词中“赤心一片守净土,彩虹总在风雨后;人去留名雁留声,白衣天使留美名”,正是杨全鸿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焦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