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智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链条,首端和末端都至关重要。作为食品安全的源头,无论是鲜活农产品,还是作为食品加工原料的农产品,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后厨加工则是上餐桌的最后一道关,其安全与否,同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2013年,我市将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作为十项民生工程之一,要求强化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餐饮企业阳光后厨工程,为百姓守护好“菜篮子”、“锅盖子”。
为百姓“菜篮子”装上“安全阀”
作为食品安全源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证民众能够吃安全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转变到供应充足,百姓不再担心能否吃饱,而是要求吃好、吃得放心、吃得有营养。这已经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然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产品生产小、散、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形形色色的农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
2013年初,市农业部门在“元旦春节”、“五一”和“中秋国庆”等重点节日,开展了专项整治和检查,严防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以种子、农药、肥料、水产苗种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春季、夏季和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2368人次,检查种子、农药、化肥生产企业943个次,整顿市场7706个次,发放宣传资料64.01万份,查处案件51起,查获假劣农资数量53129公斤,货值金额19.88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2万元,有效地整顿和规范了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市农业局联合市质监局组织128名农业专家新制定修订了《茄果类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规程》等22项新乡市农业地方标准。目前,全市累计制定农业技术标准104项,实现了大宗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新认定“新乡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3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达86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61个、面积26万亩,新增产品90个;全市累计发展“三品一标”基地207个、面积378.2万亩,占全市耕地的61%;“三品一标”产品344个,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创建省、市“放心菜”工程达标创优先进单位40家,全市农业部门围绕“基地蔬菜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城镇市场蔬菜合格率达到96%以上”的目标任务,市、县农业部门加强了对全市所有蔬菜生产基地的现场检查力度,严厉查处打击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市农业局对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高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2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的检测人员进行了培训。开展了“放心菜”工程达标创优认定工作,32家蔬菜生产基地被评为“新乡市放心菜工程达标创优先进单位”、8家单位被省农业厅授予“河南省放心菜工程达标创优先进单位”称号。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定期对全市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超市上市的蔬菜开展了农药残留定量例行检测和定性快速检测,全市共检测蔬菜样品29万多份,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简报》52期,合格率均在98%以上,切实为人民群众的“菜篮子”装上了“安全阀”。
为百姓“锅盖子”装上“透视眼”
“透明厨房”、“6T管理法”、“后厨走廊”,具体实用的管理办法让厨房更加透明、更加安全,就是为了把好餐桌上的最后一道关,给“锅盖子”装上“透视眼”,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亮出我的后厨,请您来参观。”去年以来,我市不少餐饮单位自信地向顾客发出这样的邀请,这让从前不敢迈入“后厨重地”半步的顾客颇感意外。当顾客参观过“后厨重地”后,纷纷颔首称赞。
“透明厨房” 主题是“让后厨成为顾客可视、可感、可知的厨房”,宗旨是让顾客放心,形式不拘一格。一是设“厨房开放日”。二是在餐厅设置视频,让顾客在就餐时通过观望视频,对后厨一目了然。三是使用透明玻璃,让顾客在就餐时通过窗口,观望饭菜制作过程。四是设置“后厨走廊”,由服务人员引领顾客通过走廊,参观后厨。
我市制订了餐饮阳光后厨工程实施方案和阳光后厨标准,2013年年底,全市30%的大中型餐饮服务企业(10桌以上规模)已经达到厨房操作的透明化、公开化的要求。对2012年餐饮业大整治效果进行了巩固,把多次整改不到位的餐饮企业列入“黑名单”,规定其5年内不得进入餐饮行业,并追究发证单位和责任人的发证后监管责任。我市推进餐饮阳光后厨工程,新建、新办证的餐饮企业实施“透明厨房”。
我市还积极引导餐饮单位采用视频技术、使用透明玻璃、设置参观通道、参观窗口等多种形式,让餐饮单位的“后厨”成为消费者可视、可感、可知的“透明厨房”。使消费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厨房的环境卫生状况和凉菜加工、切配烹饪、面点制作等各个食品加工操作场所的工作状况,真实地感知餐饮单位人员健康、洗涤消毒、索证索票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掌握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状况,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促进餐饮单位强化风险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此外,我市为防止餐饮服务环节的交叉污染,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在开展“透明厨房”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全市餐饮服务单位推行 “色标管理”。即对餐饮服务环节涉及的扫帚、拖把、抹布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识予以标注,定位存放、分类使用。原则上按照绿色扫帚、拖把为餐厅专用,黄色扫帚、拖把为后厨专用,红色扫帚、拖把为卫生间专用。白色抹布为后厨专间清洁卫生使用,黄色抹布为后厨一般操作间清洁卫生使用,蓝色抹布为餐厅清洁卫生使用。严格将扫帚、拖把、抹布分色区别使用,准确操作,不得混用,并做到及时清洗或消毒,有效防止交叉污染。
此外,2013年,我市还对餐饮服务食品和药品安全强化监管,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确保食品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实施新修订药品GMP和新版药品GSP工作,促进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努力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加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和重点品种的专项整治力度,进一步提高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集中治理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产品和违法行为。
我市还进一步着力解决了食品标签标识不规范问题,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食品出产检验环节和流通环节食品标签标识的检查,突击治理虚假标识、夸大标识、遗漏标识等问题,严厉打击篡改生产日期、伪造产地、涂改标签、以次充好、伪造冒用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三品一标”等违法行为。持续严厉打击了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重点突出酒类、调味品、食品包装材料等各项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放心奶”、“放心肉”、“放心菜”、“放心豆制品”四大放心工程整治工作,并向小餐饮、单位内部食堂、小摊贩、学校周边餐饮深化,向上游农副产品市场流通环节整治延伸,逐步建立不合格产品召回和质量追溯制度。启动了“放心主食”、“放心粮油”工程,重点开展面粉、食用植物油、大米以及馒头、面条、米制主食品、速冻食品、油条、方便米面食品等品种的行业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对食品用精炼加工和分装企业、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等食用油批发零售单位以及餐饮单位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食用油、销售使用假冒伪劣或不明来源食用油行为。全面规范和加强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等各环节的监督管理,严防“地沟油”回流餐桌,进一步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