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干部“走读”要堵更要疏

2014-10-14 09:30:3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袁浩(公务员)  
 
  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6484名“走读干部”被查处,充分说明了干部“走读”怪状在我国的严重性。由于多数“走读干部”抱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理,根本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一心盼着尽快调离、升迁,在这种朝三暮四的心理状态下工作,工作效率可想而知。此外,干部在“走读”过程中,车辆消耗等也是一笔不小开支,且车接车送极易滋生特权思想。简言之,干部“走读”,走散了思想,走坏了形象,走丢了民情,走失了为民服务的责任,疏远了干群关系。 
 
  分析干部“走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二是客观条件有所限制。随着交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乡镇干部家在城区,不能照顾家庭,于是三天两头往家跑。因此,整治干部“走读”现象,要“软”、“硬”结合,既要堵,更要疏,应该在人情和原则之间、为民服务和对家庭负责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所谓“堵”,就是要用严明的纪律来约束干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整治干部“走读”,就必须在加强考勤和随机抽查等措施的基础上,健全民主、科学、严格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将“走读”考评情况与评先评优挂钩,与奖金福利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同时,在评价、晋升干部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所谓“疏”,就是要用制度的温情来创造条件。光用“堵”的办法,在短时间内或许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干部有抵触情绪,一阵风过后,“走读”现象就可能死灰复燃。法国哲学家里耶曾说过:“家庭不但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在整治干部“走读”问题时,如果能既讲原则也讲人情,采取“疏”的办法,尽可能兼顾好其工作和生活,适当提高其生活待遇,人性化地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对促进政民互动、构建官民互信大有裨益。 
 
  总之,整治干部“走读”现象,必须坚持辩证看待、疏堵结合的原则,既要加强监督检查进行纪律约束,又要充分理解给予人性关怀,才能让干部变“走读”为“住读”,干部“住读”之后才能踏踏实实干工作,扎扎实实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干部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