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1)

2010-12-14 10:55:2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今天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舆论平台:一是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政策性新闻宣传舆论场;一是以新媒体为依托的网络社区舆论场。如何提高管理运用这两个舆论平台的能力,如何增强两者的沟通对话和良...

    今天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舆论平台:一是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的政策性新闻宣传舆论场;一是以新媒体为依托的网络社区舆论场。如何提高管理运用这两个舆论平台的能力,如何增强两者的沟通对话和良性互动,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新挑战。


    近几年,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网络的力量。“天价烟”局长在网民的监督下锒铛入狱,很多官员因网络曝光而被问责和受处分。许多事件(“躲猫猫”事件、“喝开水死”等等)在网民的质疑声中真相大白,邓玉娇行刺案经过网络的传播,成为一个现代版的烈女传奇。在网民的声援下,处理结果还令人满意,最终都达到了法律、道德和情理的统一。网民就是公民,网络空间就是社会空间。


    显然,在网络的推动下,舆情的力量是惊人的,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嘴巴是自由的。在这些案例中,原本处于强势地位的官员纷纷变为舆论上的弱势。这种被动的局面不仅源于他们中的一些人言行不当,而且也来自于不少人缺乏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认知。部分领导干部不善于在网络上与广大网友沟通交流,面对网友不敢说话、不会说话、不善说话,是造成网上局面被动的首要原因。


    一些官员对网络的特点认识不清,面对网上舆情危机,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采取打压的态度。跨省追捕,非法拘捕发帖者。以关心青少年为名,关闭网吧。实则是防止乱发贴,给自己添乱,结果把自己摆到了民意的对立面,事件越处理越被动。


    在一些地方,网上舆情爆发后,官员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和堵塞言论。他们从周久耕等事件中感受到网络监督的巨大威力,不但没有引以为戒,反而在如何躲避监督上动脑筋。基于这种“需求”,社会上就有了“删帖”公司。据说虽然收费不菲,但仍生意红火。网络传播因点多面广,一删了之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很多官员习惯于以沉默对待网络舆情。对某些无聊的问题保持沉默当属理智。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该回应的不回应。网民如没办法从正常的官方渠道得到消息,便会通过其他渠道打听,谣言、诽谤、人肉搜索等便会乘虚而人。很可能引发舆论声讨和网络暴力,局面变得更加难以收拾。


    重视网上舆情需要严谨的态度,如果政府为应付而应对,在真相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急于发布结论,转移舆论焦点,非但不利于舆情引导,而且会引起群众的更多质疑和不满,进而成为网络舆论攻击的对象。


责任编辑:No.005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