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2003年1月,我市在延津县小店乡建起了小店工业园区。如今的小店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那里的村民安居乐业,环境优美宜居,前来参观的宾客络绎不绝,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2003年1月,我市在延津县小店乡建起了小店工业园区。如今的小店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那里的村民安居乐业,环境优美宜居,前来参观的宾客络绎不绝,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不毛之地。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地处黄河故道的小店乡,风沙弥漫,盐碱遍地,全乡粮食亩均单产不到200公斤,棉花亩产仅19公斤,群众缺粮、少油、没钱花。一对儿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到这不毛之地,男的叫买兴普,家在省城,女的叫吴翠兰,好说笑,爱唱歌。后来,这对儿年轻人成了夫妻,他们不嫌弃这里土地的贫瘠,在这里扎下了根。
白手起家建立农技站
1961年,吴翠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离开校门的她踏上了黄土地,延津的村村寨寨、片片农田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和足迹。
1968年,她放弃了留在县农业局工作的机会,同爱人买兴普毅然来到小店。
小店公社院内,一间四面透风的旧平房,一张高低不平的木床,既当办公室,又当住房。他们建起了两个人的农技站。买兴普把“小店公社农技站”的牌子往门前一挂,吴翠兰顿感眼前亮堂了起来。她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给群众带来幸福!
面对贫瘠的土地和穿不暖、吃不饱的乡亲,吴翠兰心里直发酸,他和爱人带上干粮,没日没夜地深入田间地头,研究土壤、种子、病虫害。“科技意识淡薄,土壤不肥沃,农作物品种杂”,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吴翠兰摸准了小店粮棉产量低的主要症结。可是那个年月,到处都在抓“阶级斗争”。群众中,有人相信科学,有人不相信科学。可吴翠兰不在乎,她坚信科学技术能让群众致富。
夜深人静时,吴翠兰常跟爱人交心:“农业科技离开生产实践,就像医生离开了临床,咱只有同农民交朋友,才能干出成绩!”
引进新品种 传授新技术 研究新成果
延津的土壤、气候适宜种植小麦,吴翠兰就从改良小麦品种入手,培育出了更加适宜黄河故道的小麦良种“7023”。推广第一年,亩产普遍提高20%。
1971年,她从上海引进了产量高、抗盐碱、抗病能力强的“甘蓝”型油菜。不料由于北方冬季时间长,气温低,油菜在越冬期死苗严重,首次试种失败了。这时,有人说起了风凉话:“女人搞科研,瞎出风头!”但是吴翠兰没有被困难吓倒,她认真总结教训,振作精神,在冰天雪地里,反复测试温度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系数。有一次,她只顾着思考问题,孰料一脚踩空,摔了下去,下巴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疤痕。
吴翠兰终于摸索出了“选用良种、培育壮苗、适当早栽、越冬期灌水培土”等经验,较好地解决了油菜越冬的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仅小店一个公社,播种油菜的面积就由20亩扩大到5300亩,年增产油菜籽50余万公斤。“南油北移”受到了中国科学院油料研究院的关注,在新乡召开了“北方冬油菜产区现场会”,推广了这一经验。
北方地区冬闲期长达5个月,吴翠兰认为这是极大的浪费,她想借国家节约土地的号召,在黄河故道搞“夏棉栽培,麦棉两熟”。这对于千百年来沿袭旧耕作制度的农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可吴翠兰就是有股倔犟劲,她针对夏棉必须早发快长、生育期短、霜期花多的特性,淘汰了晚熟与中熟品种,引进早熟品种,探索出夏棉最佳播种期、最佳植株密度以及施肥、抗病、伏控、催熟等一整套耕作制度与早熟栽培管理方法。
夏棉栽种终于成功了!这一技术取得了 “夏收麦,秋收棉,小麦一季吃全年,秋后净落1000元”的巨大经济效益,打破了北方地区麦棉不能两熟的定论,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小店农技站也成为中国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良种繁育基地。农业部原部长何康高度赞扬这一研究成果:“麦棉两熟是黄淮海增产棉花的重要途径,这个研究很有价值。”
在吴翠兰的带领下,小店乡实现了种植业良种化。她研制出许多药效好的新型农药,直接供应农民,还在全乡兴建了5家大型鸡场,饲养蛋鸡20万只。
成为“三八”红旗手
走进人民大会堂
1989年,政府奖励小店乡农技站1.5万元,吴翠兰用这笔钱办起了有线广播,从此农技站的广播成了农民离不了的致富热线。
据统计,1968年,小店公社小麦总产量184万公斤,棉花总产量10多万公斤。到了1994年,小店乡粮、棉的总产量分别是1300多万公斤、150多万公斤。而此时的农技站也成为拥有150万元固定资产的“绿色企业”,为全公社培养了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被评为全国先进农技站,成为全国农业战线十面红旗之一。吴翠兰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群众由衷地感谢吴翠兰,有人将她的事迹编成快板:“老站长,吴翠兰,不怕苦,不怕难,从种到收忙不闲,教俺学科学,俺越学心越甜。”
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群众的眼里,吴翠兰总是一副“生气勃勃,开朗智慧”的形象,却很少有人知道,腰部的疼痛常使她彻夜难眠。爱人买兴普多次劝她彻底治疗,她总是笑着说:“别大惊小怪的,没什么事儿。”
1994年10月16日,吴翠兰在工作中病发。11月7日,进京治疗,市领导亲自为她送行。每逢小店乡的干部群众去看望她,她就会问:“抗虫棉培育得咋样了?”这两年,棉铃虫危害极大,给农民带来了重大损失,培育 “抗虫棉” 是中国农科院领导交给她的任务,这是她治疗期间最牵挂的事。
1994年12月14日,北京协和医院,医护人员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为身患胆原性坏死型胰腺炎的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延津县小店乡农技站站长吴翠兰进行治疗,可是最优良的医疗技术未能挽留住她的生命。
她只为人们留下一个意蕴深厚的“站”字,便匆匆离去!“站”,是凝聚了她一生理想与奋斗的地方!
吴翠兰去世后,她的爱人买兴普继任农技站支部书记,继续着她未竟的事业,直到2009年去世。吴翠兰的儿子买小军告诉记者,如今的小店乡农技站,已成为全国唯一的“短季棉”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