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的故事 (1)

2012-04-06 09:29:33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生的不懈追求,在建国初期,他带领山区群众挖山凿洞,让沧河改道,筑坝修渠,与山洪斗争,在河滩乱石中建造数千亩良田...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生的不懈追求,在建国初期,他带领山区群众挖山凿洞,让沧河改道,筑坝修渠,与山洪斗争,在河滩乱石中建造数千亩良田,改变了山区一穷二白的面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他坚持科学发展观,使唐庄镇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齐头并进。


    在太行山巅,在万亩桃园,在农村社区,到处传扬着吴金印的故事,人们已经把共产党员吴金印的名字装进了心里。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上世纪60年代的卫辉市狮豹头乡池山村是一个“吃粮花钱靠救济”、“水比油更金贵”的极度贫困的小山村。每逢干旱季节,政府就派车往山上运水,然后分到各家各户,一人一天只能分到3碗水。半盆水,要重复几次使用,先洗脸后洗衣裳,最后用来饮牲畜。


    1966年8月,时任狮豹头乡团委书记、党委委员的吴金印来到池山村蹲点。


    一进山,吴金印就强烈地感受到水在这里无比奇缺。为了把群众从缺水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吴金印号召山区青壮劳力打旱井,蓄山洪。池山村后的崖畔前,有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吴金印把绳子的一端拴到树上,一端系上箩筐,一个人挖井。一镐下去是坚硬的岩层,再一镐下去,砸出一个白点,锤钻齐下,半天才挖一点点。过去了一年多,他居然打出了一口能蓄十几方水的旱井。汛期,吴金印就把水蓄满,春冬干旱季节,他再把一担担清水挑满全村人的水缸。


    池山村的人家,家家都吃过吴金印挑的水,烧过他砍的柴,打心眼儿里感激他,便想趁着年节给他做点好吃的。谁知,吴金印节前一天总是不辞而别。当乡亲们发现他时,他正躲在僻静处啃干硬的玉米面馍呢!


    乡亲们深深爱戴着吴金印。1967年冬,池山村的群众没想到为他树碑立传,1992年,他们将“吃水不忘挖井人”7个大字刻在了石碑上。羊湾村的群众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共产党的好干部吴金印,把碑文刻在大山的绝壁上,这座石碑风刮不走,水冲不去,人搬不掉。


    群众自发为吴金印立碑的消息,传到了新华社,感动了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他专程来到豫北太行,登山观碑,激情难抑,泼墨挥毫为吴金印题字“大山作证”。


    视人民为父母


    吴金印在池山村蹲点时有个房东宋大娘,她的大儿子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小儿子在外地工作,儿媳因病去世,70多岁的老人带着未成年的孙子过日子,生活极其困难。


    工作之余,吴金印把宋大娘家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了。他和宋大娘一起吃糠团、喝稀饭。隔一段时间,他就掏钱买肉,让孩子解解馋。宋大娘病了,他拉着车子把她送到医院,给她买药煎药,一勺勺地喂她。宋大娘吐痰时,他就用手或废纸接住,还常常为大娘捶背、端便盆,像亲儿子一样对待老人。


    宋大娘去世时,吴金印正在外地开会。她一直念叨着:“金印在哪儿?金印在哪儿?我真想再见他一面啊。”并一再叮嘱家人:“你们晚生后辈都要记住,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吴金印赶回来后,痛哭一场,给宋大娘料理了后事。


    被吴金印照料送终的老人,何止宋大娘一个。在沙掌村五保户武忠那低矮简陋、四壁漏风的石头屋里,吴金印和武忠床挨床、铺搭铺,陪伴照料老人一年多时间。他给老人挑水、扫地、喂药、拆洗衣服,大家都说亲儿子都没这么周到。一次见武忠走路有点儿瘸,吴金印关切地问:“大爷,你咋啦?来让我看看。”说着,他搬来一个草墩让武大爷坐下,掀起武大爷的脚看了又看,发现有一个脚指甲出了毛病,就说:“来,大爷,我给你修修脚。”吴金印说着,找来一把小刀,把老人脚上的毛病治好了。


    武忠去世时,吴金印对村干部说:“老人家没儿没女,我们都是他的儿子。武忠参加过抗日,是有功之臣,我们不应忘记他的功劳,丧事要按山里的风俗办。”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吴金印 故事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