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代娟)车水马龙的街市从百泉村一直延伸到苏门山脚下,大大小小的船只顺卫河航行,运来了大江南北的药材,一声高过一声的叫卖声响彻整个百泉村……600多年前,坐落在共城大地上的百泉村,上...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李青春 文/图)百泉药会历史悠久,会期相对固定,明清时期会期为10天左右,清末至民国时期为1个月左右,上世纪70年代以前,会期仍为1个月左右,1983年药会会期改为10天,时间是每年的4月上、中旬。百泉药会历经几个朝代的变迁,交易的地点始终没有大的改变,以百泉村为主,向北延伸到苏门山麓,西到百泉湖畔,南面过马家桥、东街、磨盘街、南街等。
百泉药会药材交易品种1983年达3710种,其中的中药材为820种,中成药为1080种,西药为1300多种,其他药品(含滋补药、保健药等)400多种,医疗器械111种。1997年参加交易的中药材及中西成药多达5万多种,其中的中药材就有1020种。
百泉药会在长达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习惯和风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域风情,在物质交流的同时,百泉药会也承载了周围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药王庙会的祭祀活动颇具特色,有“观羊”和“送帖”等独特习俗,有放水鸭、送河灯、踩高跷、拉洋片、甩鞭、大型戏剧、书场等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每年药会期间,都要在药王庙前举办声势浩大的祭神赛会,辉县及周围地区参加的彩会会班最多时达到67班。各地传统民间文艺表演团体也纷纷来此献艺,如吴桥马戏、濮阳杂技等。各类民间技艺也齐聚于此,如吹糖人、捏泥玩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把药会变作了民间文化的展示场所。
百泉药会是传承中药文化和地方传统民间文化形式的有效载体,对于研究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中药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挖掘中药文化的发展、弘扬中国中医事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中药的研究和中医发展贡献巨大,地位举足轻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运行的形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交通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将逐渐成为商品贸易的主要形式,药会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交流会的商品贸易功能将减弱,但是,信息交流,医药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展现将成为药会的主题。传统上的百泉药会把太行山区的道地药材生产、产量、质量以及价格等信息传递到全国,也把国内其他地方的、特别是北京地区的药品需求和价格信息传递到本地,带动了当地太行山区主产药材种植加工业以及贸易的发展。同时,百泉药会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一部分。
延续了600多年的药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伴随其衰退,百泉药会在漫长的历史沿革过程中,所用的古老器具制品等因为没有正规的展示场地,散落民间或荡然无存。百泉周围系统掌握药会文化的老人以及与之相联的地方特色文化也日渐消亡,致使现代人们无法系统获知药会及其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对现代中医药发展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今天,当你再次信步百泉,百泉药会往日的辉煌不再、昔日的荣光不再。
祭祀药王不仅表现了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更是对于悬壶济世实行人道主义的直观阐述,也是弘扬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规范行医之本、注重医者操守最直观的教育活动,然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药王庙祭祀活动濒临失传,这就使对百泉药会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图为百泉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