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 1989年12月23日早,“极地号”广播:“我们望见了南极大陆。”袁荣棣在日记中写道,此时距出发已经33天,总指挥(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部署靠岸工作。 12月,南极已到仲夏,按往年经...
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
1989年12月23日早,“极地号”广播:“我们望见了南极大陆。”袁荣棣在日记中写道,此时距出发已经33天,总指挥(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部署靠岸工作。
12月,南极已到仲夏,按往年经验,船完全可以靠岸,可这一年格外寒冷,被冰雪阻挡的“极地号”,迟迟不能靠岸。
夏的气息萌动于冰层之下,冰块裂开一道道长十几米的冰缝。冰层虽然开始松动,可融化不到靠岸的程度。心急如焚的队员们试着把物资卸于冰上,浮冰纵横交错,难以承受集装箱的重量。此法不成,队员们就组成“先锋队”,踏浮冰,探海路。擅长游泳的袁荣棣,自告奋勇当先锋。他把木板搭在冰缝上,小心翼翼地踏过去,突然“哗啦”一声,右腿滑进了冰窟窿,幸好队员拉住他一条胳膊,这才有惊无险。“先锋队”好不容易上了岸,回头一看,冰缝越来越大,回不去了!科考队只得借用前苏联科考队的直升机,把大家送回船上,并运送了一小批物资。在遥远又寒冷的南极,各国专家不分国籍相互帮助,早已形成传统。
时间已至1989年1月,到了3月,严冬会再次来临,“极地号”必须在此之前,靠岸建站回航,否则就要滞留一年。袁荣棣在日记中记录的心情是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
总指挥下令“破冰前行,在冰缝中探出一条路来”。“极地号”艰难前行,1月10日,岸上的人向“极地号”问好,1月13日,距离岸边已不到1000米。美丽的南极大陆近在咫尺,可就在此时,一座长200米的中型冰山挡住了去路,1月14日,“极地号”开足马力疏通海路,屡败屡战。
就在1月14日晚12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极地号”停泊的海域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冰崩”。面积、体积,形状不一的冰山、冰块,如同开锅的饺子,这个沉下那个又浮起,冰山崩裂发出巨大的轰鸣,如同战场的枪炮声,被撕裂的大小冰块迅速流动,堪比泥石流的速度。冰封10年的冰层瞬间瓦解,“尘埃落定”后,队员们发现,整个海湾都被冰块堵死了!
1月15日晚,更加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规模更大的冰崩,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将“极地号”死死地卡在了坚硬的冰块中,半步也不能挪动。袁荣棣握着沉重的笔,焦急地记下:“站立船头,可听见冰块挤压船板的‘嘎吱’声。当晚总指挥下令,全部人员到岗待命。整个冰崩绵延2.4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