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不可逾越的死亡线” (1)

2011-05-13 10:39:45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小雨随风飘入窗棂,高位截瘫16年的工程师袁荣棣靠在轮椅上,像往常一样翻开泛黄的日记。 日记里有“大海蟹”的鲜味儿,有横渡“西风带”的腥风恶浪,有冰山炸裂的巨大轰鸣,有恐...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小雨随风飘入窗棂,高位截瘫16年的工程师袁荣棣靠在轮椅上,像往常一样翻开泛黄的日记。


    日记里有“大海蟹”的鲜味儿,有横渡“西风带”的腥风恶浪,有冰山炸裂的巨大轰鸣,有恐遭人毁船亡的恐惧,有患难与共的挚友,有红旗飘扬的中山站,还有憨态可掬的企鹅……


    今年63岁的袁荣棣是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2所)的天线工程师,1988年,他曾参加中国首次南极大陆东南极考察。


    为南极首航作准备


    历来被探险家喻为“不可逾越的死亡线”。进入上世纪50年代,很多国家都陆续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以下简称为科考)站。


    南极洲如果没有五星红旗飘扬,中国在和平利用南极的国际舞台上,就永远不会有发言权。远征南极,挺进冰原,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使命。


    1984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开始了中华民族史上远征南极的处女航。来自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2所)的陈秋常、易晶龙、杨维富、陶祖渊等4位工程师参加远航。


    袁荣棣回忆说,当时他被定为“候补队员”。新乡距离南极直线距离有1.7万多公里,为保证科考队的“耳聪目明”,专家们设计了 “环球短波通信方案”。他和所里的工程师负责和科考队进行通信联系,通信点就设在洪门镇。


    “远征南极不比搬家,东西忘了可以回家拿。”袁荣棣说,凡是能想到都要带上。南极有大量的海沙,但是盐碱含量高不能用,就连建长城站用的沙土都是运过去的。


    东南极科考从青岛出发


    1988年,袁荣棣和陈秋常、陶祖渊参加了中国科学家第5次南极科考。因前几次科考都未曾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南极大陆,长城站也建在了南极圈外,因此第5次科考被称为首次南极大陆东南极科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们所乘坐的“极地号”轮船是一艘由丹麦制造、承载量15000吨、长120米、宽22米的“抗冰船”,船上有四五米高、几栋房子大小的冷冻仓。电波所统一购置的新乡烧鸡和新鲜蔬菜,以及建中山站需要的建筑材料都用编织袋装好,事先都运到了青岛,共计2000多吨。


    1988年11月10日,是袁荣棣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开始了科考日记的记录。74位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测绘学、电子学等行业的专家,以及船员、中央电视台《长城向南延伸》剧组人员、新华社记者,共计115人,踏上了远征南极的漫漫征途。国家海洋局、青岛市的领导为科考队举行盛大的欢送会。启航前,队员和亲人告别,孩子喊爸爸,妻子擦眼泪。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袁荣棣与《长城向南延伸》剧组导演、著名表演艺术家金乃千已经熟识,金导演的妻子唐爱梅还与袁荣棣合影留念。告别时,有名队员还开玩笑说:“唐老师,您应该拥抱金导演!”唐爱梅羞涩地拥抱了丈夫。然而,她如何也想不到这是他和丈夫的永诀。


    动人的情景,袁荣棣一一记下,从此金导演频繁出现在他的日记中。


责任编辑:No.005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