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撵着百里嵩的车落下,是“云话”,当不得真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百姓对风调雨顺的渴望。按照“天人感应”的世界观,这是上天对百里嵩人品的肯定,是上天对百里嵩为官的褒扬。“天人感应”的哲学思维...
雨撵着百里嵩的车落下,是“云话”,当不得真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百姓对风调雨顺的渴望。按照“天人感应”的世界观,这是上天对百里嵩人品的肯定,是上天对百里嵩为官的褒扬。
“天人感应”的哲学思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中,它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动植物,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破坏,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里革断罟匡君”就是一个要珍惜环境的故事,故事记载于《国语·鲁语上》。
里革是春秋时代鲁宣王的大臣。鲁宣王好到泗水里捕鱼,里革就割破了他的鱼网(断罟),并对鲁宣王说,春天是“鸟兽孕,水虫成”的时期,要“禁罗”,就是禁止上山网罗鸟兽,只刺取鱼鳖,做成供夏天食用的干鱼,这是为了“助生阜也”,即帮助鸟兽的繁殖。入夏开始,进入“鸟兽成,水虫孕”期,水生物有的正在怀孕,就要禁止下网捕鱼,只设陷阱捕捉禽兽,这是为了“畜功用也”,即为国家积蓄养生资源。秋冬季狩猎,禁止猎杀小鹿等幼兽,要等“大寒降,土蛰发”,方可整理网钩,捕捉鱼鳖。
“网开三面”讲的也是古人热爱环境的故事,《史记·殷本记》上说,春日里商汤出来踏青,到郊外看到一个猎人布了个四面网。猎人嘴里在嘟嘟囔囔祷告,让天下的动物都钻到他的网里。商汤说,要是真这样的话,天下的禽兽都被你杀光了,大家吃什么。“乃去其三面。”
两则故事都生动地说明了远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明白,要想“可持续”地捕获,必须是有节制的捕获,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维系生态平衡,人也才能最大程度受益的朴素道理。
和“天人合一”相对立的哲学思维是西方的“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方式将人类社会与自然分割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之一。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共经历了3次科技革命,每次都发展了生产力,每次也都污染了环境,直到上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的爆发。眼前一系列天灾和人类虐待环境有多大关系,不是很快就会有结论的,但尚不可预测结局的日本核泄露,可以确定为科学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有数据表明,近些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我国平均每年增加沙漠化土地1500平方公里;进入8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达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土地沙漠化是少树缺水造成的,少树缺水是乱伐滥采造成的,乱伐滥采是为了所谓的发展,对资源的掠夺性攫取造成的,这是贪婪,是人祸。
对资源的贪婪造成的人祸还有战争,在依旧动乱不已的伊拉克,在炮声隆隆的利比亚,那些曾经给当地人民带来幸福的矿藏正在带来灾难。
人类,只是寓居在自然中的栖息者,善待地球,人和自然的关系才会和谐,人类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恶待地球,就是恶待人类自身,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但愿甘雨随车来,莫使灾祸到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