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十字老照片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站立于全市地势制高点——城里十字,被高楼大厦包围着,鳞次栉比的商铺令人眼花缭乱,车水马龙的喧嚣声不绝于耳。不论今天,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这里都是新乡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在新乡,提起城里十字,无人不晓。据史料记载,新乡县城始建于公元618年,又称龟背城。新乡历史上频发大水,龟背一带是整个县城最高处,不容易被淹,所以选择在这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两条交叉街道,这便是城里十字的雏形。随着新乡的不断发展,十字街道不断延伸,形成了东西南北4条大街。城里十字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都是新乡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可以说是新乡旧城的“母体”。
老信使打破繁华传奇
去年,《大牧野》曾报道过新乡邮电行业的全国劳模荆来太。荆来太老人今年已80岁高龄,年轻时,他曾将新乡旧城大小街道烂熟于心,人称新乡“活地图”。为探究城里十字形貌,记者再次拜访老信使荆来太。
提起城里十字,不论是对旧城存有记忆的新乡老户,还是后来的新乡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商铺林立,人流熙攘”。城里十字究竟繁华几何?荆来太老人的记忆打破了城里十字繁华的传奇:“没法儿跟现在比,哪有什么高大的房子,都是些低矮的瓦房。”
据老人回忆,解放前,他的父亲在城里十字内一家粮食坊内做饭,他经常来此找父亲。那时的东南西北4条街,最长的不过二三百米,宽也只有三四米,街道坑坑洼洼的,狭窄拥挤。
荆来太回忆说,他进城时亲眼见过“皇协军”开着三轮摩托车,在城里的街道里拐来拐去,因街道狭窄半天拐不出去。西大街算是4条街中最长最直的了,而东大街则是县政府(国民党时期的县政府)所在地,位于现在的东岳庙东边。南大街位于现在的人民公园西门,北大街是最繁华的街道,商铺比别处多。
老人告诉记者,其实商铺并不多,都是些又低又矮的土房子、瓦房。稍好一些的房子,也不过是“里生外熟”。何谓“里生外熟“?老人解释说,就是房子里面是土坯,外边垒砌了几层砖装饰一下,既好看一些,也能挡风遮雨。在当时,谁家能有一间墙高点儿、墙壁宽点儿的“里生外熟”房子,就已经不得了了。
因经济凋敝,解放前的城里十字号称繁华,实则破败不堪。荆来太说,4条街的街口各有一座城门,每座城门口都有当兵的把守,没有县政府发放的证件,任何人都进不去。4座城门口满是“要饭儿的”,有老人,有小孩儿,都穿得破破烂烂。年轻力壮的常抢行人的馒头吃,趁人不备一把将馒头抢到手,边跑边吃。行人边追边喊,好不容易追上了,一看馒头已经被啃了一大半儿。除了“要饭儿的”,盗贼也多,治安好不到哪去。
1955年,年轻的荆来太成为新乡邮电行业的首批投递员。虽然负责的是农村信件的投递,但爱岗敬业的他,常利用业余时间将城里的街道记在心中。他回忆说,一解放,城里十字的治安就好多了,但街道没有太大变化。直到1958年,才有了变化,开始只是一户或几户几户地拆迁。
1965年以后,荆来太被调入城去。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城里十字开始了集体拆迁,每拆迁一批,街道就拓宽几米,但真正大规模的拆建始于上世纪80年代。荆来太说,后来拆得只剩下东岳庙附近一段旧街道、路边一棵大槐树了。他清楚地记得,大槐树所在地就是原来的南大街石狮巷,石狮巷口蹲着一个石狮子,故名石狮巷。
城里十字一直都是新乡最高处,1963年发大水时,百货大楼和东西南北4条街里,水漫过了膝盖,而龟背一带一点儿水都没有。群众都在卫河沿上搭棚,就连投递员送信都是沿河走的。
“老新乡”漫谈城里十字
夕阳西下,难得清凉,居住在城里十字附近的、73岁的王老先生,每晚必到关帝庙处纳凉散心。
王老先生告诉记者,旧城的老十字不是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十字,老十字最初是指东大街和西大街交叉口,自打人民路与劳动路贯通后,城里十字往南挪了几十米。
据王老先生回忆,建国后,商铺都集中在十字这一带,往四面延伸的都是民居。最繁华的仍是北大街,因为那里是老城通向火车站的必经之路,北大街的饭店、银号比别处多。南大街很荒凉,位于人民公园西门,公园一带曾是枪毙人的地方,直到1958年才有了公园的雏形。
王老先生说,小时候他家就住东岳庙前面,当时的东岳庙很大,一直延伸到老十字。庙门朝南,门前有个很大的广场。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广场上就挤满了小商贩,旧城里的人大多在那儿置办年货。这个广场是新乡城区内最早体现出年味儿的地方,一到“年关”,小孩子都盼到广场上买糖人儿。
解放前,城里十字居民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王老先生告诉记者,那时候消遣的项目很少,一般都是老街坊坐在门口聊天。解放后,城里十字添了一家熟肉店,东大街有个大方照相馆,但这不是普通人能消费起的,一般都是家里老人要去世时才留张遗照。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里十字才有一家电影院,是县礼堂改建的,叫新城电影院,在当时还比较稀罕。
“老城变化真是大!原来的小街道只有三四米宽,当时修路时,还有人挖到铜钱呢,据说是北宋时期的铜钱。”对于老城的改造,王老先生十分感慨。
在城里十字的旧城改造中,我市文物保护员史继祖,十分担心老城中的文物会随着新城的建设而消失。他心急如焚,找到相关部门呼吁“边改造边保护”。他告诉记者,1951年,拆除旧城墙时,有人发掘出一通石碑,石碑上刻“仪制令”。“仪制令”上曰“少避老,去避来,贱避贵,轻避重”,这是就是中国古代的交通法规,很是珍贵。如今,这通石碑不知去向,他只能根据相关资料复制此碑。
东西南北4条街大规模拆迁时,正逢寒冬腊月,史继祖冒着严寒天天在拆迁工地转来转去,嘱咐各施工队若遇见完整或是成型的木雕、石刻等物品,千万不能破坏。城里十字拆迁前后的半个多月里,史继祖始终没有离开过拆迁现场,最后,他将几十件有价值的文物保护下来,交给了市文物管理部门。
建筑,是人类一切物质创造中最庞大、最耐久的一类。城里十字,新乡旧城中心所在,曾经商铺林立,曾经车水马龙,曾经络绎不绝。透过它,可看到旧城多方面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