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新颜 她就像一只填海的精卫,一生都那样执着,不肯间歇。 1947年,身材瘦小、衣着寒酸的赵兰凤拖家带口,来到了陌生的罗庄街。1955年,她接任罗庄街居委会主任,党要她将旧社会的满目疮痍的旧罗庄改造...
为使群众脱贫致富,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赵兰凤就在街道上创办了首家搬运站,后又创办了小五金厂、缝纫社、机电维修部、理发店。她带领姐妹们用“滚雪球”的办法把罗庄街的企业办得越来越红火,到上世纪70年代初,共创办了10多家企业,拥有工人300多名,其中有200多名妇女,年产值达40多万元。赵兰凤又当主任,又当厂长,为扩大生产,她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十年浩劫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吹动了赵兰凤带领群众致富的心。已年过六旬的她发挥余热,带领群众创办十几家企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下岗人员不断增多,不仅给部分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困难,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赵兰凤创办的企业为政府排忧解难,吸纳50多名下岗人员。
1997年,带领罗庄街居委会跨入“万元居委会”的赵兰凤将自己获得的奖金全部捐出,用于扶贫和美化街道。在她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罗庄街办成了园林式的街道,巷巷四季常青,院院三春花红。1984年,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视察罗庄街时,曾高度评价赵兰凤同志的先进事迹。
照顾30位孤寡老人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赵兰凤始终把孤寡老人的冷暖放在心上。
罗庄街有个老大娘叫袁大雪,一辈子无儿无女,孤苦伶仃,1985年一场大病后生活不能自理。赵兰凤亲自为大娘做饭洗衣。一次,她炖了大娘最爱喝的羊肉汤,可大娘却喝了几口就不喝了。在她再三追问下,大娘终于说出心里话,原来大娘是怕上厕所频繁给她带来麻烦。赵兰凤含着泪对大娘说:“大娘,我打小就没了娘,您也一辈子无儿无女,就把我当亲闺女吧!”大娘临终时,坚持要把自己捡破烂积攒的1200元钱留给“亲闺女”,可兰凤说啥也不收。大娘过世后,她用这笔钱修建了一座门楼,上书“大雪融春”以示对大娘的纪念。
数十年来,她先后照顾了30位孤寡老人。
赵兰凤,一位寻常女性,一位普通党员,她将崇高的理想融入了繁琐的工作,用天使般的柔情温暖了鳏寡妇孺。她曾4次受过国家级表彰,18次省级表彰,她所在的罗庄街居委会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全国模范居委会和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如今,赵兰凤已是89岁高龄的老人了。当记者采访她时,老人已因腿脚不便及大脑萎缩而长期卧床。据老人的儿子郭宝义介绍,他们姐弟4人都很孝敬老人,一有空儿就会推着老人到街道上晒太阳。有时老人神志清楚时,还会哼唱 “红歌”。去年,扮演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特型演员来新表演时,老人竟高兴地看了两个小时,还不时地向演员摆手。
为唤起老人的记忆,经常照顾老人的儿媳在老人耳畔轻声呼唤:“妈妈,您还记得在天安门上见毛主席吗?”稍顷,老人点点头。儿媳又问:“您哪一年去的北京?”老人答道:“1959年。”老人的儿媳对记者说:“虽然老人经常神志不清,但对当年参加国庆典礼的事还能记起。”
在群众眼中,赵兰凤是党员,是模范;在亲人心中,赵兰凤是贤惠的妻子,是慈爱的母亲。儿子郭宝义说,在父亲卧床不起的那几年中,母亲一人担当了全部家务,但她从未因此耽误工作,我们这个原本就不宽敞的家常常充当居委会的办公室。母亲对我们姐弟4人的生活、学习要求严格,我们一直把母亲当做自己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