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建设不动摇 今朝太行如画卷 (1)

2010-12-29 10:16:50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记者 赵新颜 仰望高山雄健,俯听流水缠绵。映入眼前,流入耳畔的何止高山流水,更有一股荡气回肠的浩然正气。 这股浩然正气是“壮心犹不已,铁臂换沧桑,城关梁村人,西北入太行,猛向沙石滩,力战开穷荒”的...

记者  赵新颜

    仰望高山雄健,俯听流水缠绵。映入眼前,流入耳畔的何止高山流水,更有一股荡气回肠的浩然正气。


    这股浩然正气是“壮心犹不已,铁臂换沧桑,城关梁村人,西北入太行,猛向沙石滩,力战开穷荒”的英雄太行人。


    这股浩然正气能使“千古不毛地,万顷成粮仓”,能使“道路通四方”,能使南太行“富庶人康强”。


    造林布绿荫


    水是太行的灵魂,树是太行的生命。


    南太行一年四季皆有花草树木装点,而这横亘无尽的“绿”并非都是造化的钟情,这浓浓的“绿”也饱含着历代“植绿人”的款款深情,拳拳美意。


    ■残林15万亩


    《辉县市志》赫然记载:1932年,省第五农林局在九山等地造林1081.3亩;1934年,又开垦林地5000亩;1935年,造林99.6亩。截至1941年,苏门山有公林6000亩,大富庄有公林3560亩。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太行山的私林占据相当的面积,而私林归官僚、地主、资本家所有。其中袁世凯、徐世昌曾占据过大片山林,1928年时冯玉祥将军将其收回,并带领官兵登上苏门山及太行深山数次植树造林。由于战乱频仍,荒年不断,至建国前夕,辉县县域内仅存残林15万亩。


    ■光山变成绿头山


    1949年,辉县人民政府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在洪洲城旧址上植树26800株。1954年春,县机关干部、青年学生上太行义务植树,以后历年如此。


    1973年,时任辉县县委书记的郑永和发出“通过山头看人头(思想),通过人头变山头,各级领导齐带头,头头下去抓头头,坚持三年到五年,光山变成绿山头”的号召。当年寒冬腊月,郑永和带领40余名青年干部偕同当地百姓,驻扎方山,住进草棚,仅20余天,方山的秃岭就栽上了两万余株松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将责任山分与山民,实施“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责任山50年不变,可以继承和折价转让”政策,山民个人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85年,辉县县委、县政府将这一年定为“植树造林年”,全年栽种山楂树、泡桐、毛白杨树各300万株。


责任编辑:No.005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