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之方略,有着豫北明珠之美誉的新乡,发展定位为向特大城市发展。特大城市,类似我们俗称的大都市,蕴含了诸多城市要素,需要一系列硬性、软性条件作支撑。
一座城市的现在和未来,不仅需要“骨架”,更需要“血肉”。如果说,这“骨架”要靠发展作支撑,那么这“血肉”需要医疗卫生资源来保驾。
在迈向特大城市的道路上,新乡有哪些基础性医疗资源?优势何在?能否承担起护驾特大城市的重任?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新乡市卫生局副局长孙立。
特大城市的医疗优势新乡市中心医院儿科诊治中心、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病房大楼及骨科大楼等项目,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精神卫生防治体系项目——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综合病房楼,或建成或已投入使用。
还被市民关心的有,新乡市中心医院东区医院暨新乡市妇儿医院,已经开工建设。未来三五年,开放床位达2500张的两大综合医疗体,将矗立在城市东区。到时候,家住新乡东区的市民,不用跑多远,就能享受到更良好的医疗资源。
“市区医院开放床位数早已超过了1万张,完全能满足病人的住院需求。”孙立说,病床数量的增加,代表了医院实力的增强。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是2.48张,而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到了3.81张。在新乡,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82张,而且这还是2011年的数据。
日益完善的健康网络市)到2007年的12个,与全国相比提前3年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
从2011年开始,我市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和儿童急性白血病两种疾病的6个病种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围。2012年,我市新农合提升了对重大疾病的保障力度,将住院费用较高的参合患者的补偿比例大幅度进行提高,最高可以按90%的比例给予补偿,以切实减轻重大疾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站)加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2010年规范管理率已达40%,以后每年递增5%,至“十二五”末达到75%。到“十二五”末,新乡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数量达到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4个,与社区人口数量比例能达到1∶6000,城市卫生服务人员配备与人口的比例达到千分之十五。
跑在人前的管理体系26日,市政府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在仪式上,市委书记李庆贵说,中国医药集团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航母”,拥有一流的医药研发、生产、流通、配送的能力和水平。
显然,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市与央企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市的医疗卫生水平,更能满足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和幸福新乡这两大目标的引领下,从基础医疗项目建设到公共卫生服务,从疾病预防控制到卫生执法监督, 从卫生服务水平到日常管理能力,我市的卫生事业都是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有的甚至创造了“新乡模式”。
比如,全市市、县、乡、村四级传染病防控网络日臻完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手足口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在全省处于低发状态,甲型H1N1流感防控有力有序有效。
比如,早在2008年,我市积极探索流感疫苗接种新路子,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文件,为市区65岁(含)以上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各县(市)参照执行。此举,在河南省范围内,我市是第一家。5年来,全市累计约有25万名老年人享受到“政府出钱、个人免费接种”的实惠。
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上,市卫监局为防止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要求各类专业性服务场所,必须办理卫生许可证。
“特大城市建设,基础性的医疗资源是首要的,但管理和服务还必须跟上特大城市的步伐。”孙立认为, 针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水平等方面,我市对各医院进行“十大指标”目标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和年度考核。通过一系列措施,平安医院的创建和管理,成为各个医院的重头戏。这改善了医疗条件,加强了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