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顾荆蕊在封丘县留光镇中心小学指导孩子们排练舞蹈。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彤 文/图
3月21日,12名青年学子背上乐器、扛着画材、拖着重重的体育器材,走进原阳县、封丘县的乡村校园。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接下来的3个月时光,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一场震撼心灵的成长历程——在这里,教育不再是知识的殿堂,而是彼此生命中不可复制的双向滋养。
2020年我省启动的“快乐成长”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支教项目,在今年春天又迎来了新一批实践者。河南师范大学作为连续6年参与文艺支教项目的驻新高校,积极响应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文联号召,再次选派该校音乐舞蹈学院的张冬晴、许晓哲、顾荆蕊、苗锐,美术学院的包潇涵、弓玺、李紫超、刘怡萌、曹家瑞、刘青扬,以及体育学院的徐雨欣、祁金成共同组成了这支特殊的文艺支教队伍,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文艺支教志愿服务。
“咚、咚咚——”在原阳县福宁集镇西寨中心小学音乐教室里,张冬晴用木瓜敲击出欢快的节奏。孩子们瞪大双眼,看着这个就地取材的教具,笑得乐弯了腰。而在50公里外的封丘县后桑园小学,苗锐面对着一群不敢开口唱歌的孩子,用《熊出没》主题曲打开了他们的心扉。“从第一次听到他们细若蚊蝇的声音到节日汇演时站在舞台上的放声歌唱,我懂得了什么是破土而出的‘勇气之芽’。”苗锐自豪地表示。
美术组的支教故事同样动人。包潇涵带领70多名学生互画肖像,把教室变成了温暖的画廊;李紫超拉着学生在校园里写生,让曾经被他们视为“不务正业”的画画科目,重新找到了“存在的尊严”;刘怡萌则用最简单的黑白线描,为孩子们搭起通往艺术殿堂的阶梯。“当他们用扭扭棒编出绚丽的花篮时,眼里绽放的光比任何艺术品都耀眼夺目。”刘怡萌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书法课上,弓玺见证了传统文化的魔力。当初那些连毛笔都握不稳的孩子,3个月后竟能写出工整的楷书。“支教不仅是教技能,更是在续文化根脉。”这个认知让他的教学有了更深的意义。同样感悟深刻的还有曹家瑞,她设计的“端午情浓”主题绘画课,让孩子们在粽叶飘香中理解了传统节日的内涵。
在体育支教点,徐雨欣和祁金成创造了别样的精彩。他们用旧报纸做“软式排球”,用粉笔画羽毛球场地,简陋的条件催生了无限创意。“运动会那天,孩子们自发给‘报纸排球’涂上彩色,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体育器材。”徐雨欣说。祁金成则从孩子们晨跑时整齐的脚步声里,听到了成长的律动。
顾荆蕊永远记得筹备“六一”汇演的日子,孩子们不知疲倦地喊着“老师再看我跳一次”;许晓哲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时,意外帮他拿到了物理满分;刘青扬看着调皮的学生慢慢爱上绘画,懂得了教育就像农人等待春种秋收一样,需要时间来沉淀的道理。“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播种,其实我们才是被大自然眷顾的人。”刘青扬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支教者的心声。
六月的蝉鸣声中,告别的时刻终究到来。张冬晴收到了孩子们用作业本纸画的五线谱;弓玺的行囊里塞满了毛笔写的“老师,再见”;而包潇涵的70多幅学生自画像,则成为最珍贵的毕业礼物。
“老师,您还会回来吗?”
“老师,我以后要考河师大!”
......
孩子们一个个临别告白,让支教老师红了眼眶。
如今,12名年轻支教老师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学科领域。苗锐的研究生课题正要转向乡村美育研究;弓玺加入了教育公益社团;张冬晴的行李箱里,珍藏着孩子们手写的歌谱。而在原阳县第六完全小学,曹家瑞留下的主题绘画课仍在继续——最近传回的照片里,孩子们画的是记忆中支教老师可爱的脸庞。
教育是什么?12名青年学子找到了答案——是张冬晴的木瓜打击乐,是包潇涵收到的70多幅学生自画像,是苗锐合唱团里破土而出的勇气,更是离别时那句“老师,我送您到村口”的纯真情谊。当青春遇见童真,照亮彼此的不仅是知识的光辉、艺术的火种,更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永恒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