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国庆
7月3日早晨8时30分刚过,市图书馆门前早已经排起了长队,在开门瞬间读者们有序涌入,奔向各自熟悉的学习角落。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市图书馆的常态。图书馆一座难求的火热态势,诠释着市民对于知识的渴求与浓厚的学习热情。(《平原晚报》7月4日A05版报道)
一边是读者学习热情高涨,一边是市图书馆一座难求,市图书馆想方设法为读者“开发”座位,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现实需求,体现了市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馆”理智慧。
客观而言,市图书馆的座位是有限的,然而随着读者的增多,原有的座位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读者的现实需求,从而出现了一座难求的问题。
对此,市图书馆要想在短时间内增加座位,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在此情况下,如果市图书馆按照现在的座位让读者进馆,或者对读者采取“限流”措施,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面对读者的读书热情,针对一座难求现象,市图书馆主动作为,帮助读者想方设法解决一座难求问题。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座位需求,市图书馆将窗台改造成临时学习区。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市图书馆近期计划新增60多把椅子以及新桌子,将闲置空间充分利用,预计7月中下旬到位。
市图书馆将窗台改造成临时学习区,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现实需求,是对读者的温情守护,凸显了市图书馆对助力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
市图书馆真正读懂了读者的“微心愿”,这样“开发”座位,贴近读者、贴近民生,同样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起到了满足读者需求的“大效应”,这种见微知著的管理方式,市图书馆把服务工作做到了读者的心坎上。
市图书馆想方设法“开发”座位,细微之处体现了对读者的关爱之情,彰显了服务的质感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