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在河南丨百米高空 守护风电——“走!挑战当一天‘绿领’”系列报道之三

2025-09-19 08:58:48 来源: 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宋敏 黄岱昕

  “场站里的24台风机,就像24个孩子,各有各的脾气,故障率和常见问题各不相同。”9月15日,在位于襄城县的国电投河南新能源有限公司里川风电场,赵潇洋对自己参与运维检修的风电机组如数家珍。

  赵潇洋是里川风电场风机检修班主维检工,平日主要任务是对风机开展巡检、维护和消缺工作。当天10时左右,22号风机突然报警停机,他和风机检修班班长杨大玮决定到现场排除故障。“通过远程监测系统,我们能够实时查看现场情况,提前做好维修准备。”杨大玮说,初步判断,本次停机是冷却系统缺少冷却液造成的。

  都有在火电厂工作的经历,两名30岁左右的年轻人,先后选择进入风电领域。“近年来,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机组快速建设,我们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相对旺盛。”国电投河南新能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2024年,我省新能源装机超越煤电,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年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实现历史性突破。

  里川风电场地处浅山丘陵,总装机容量48兆瓦,值守人员只有五六个人。工作中,他们既要面对发电机组的硬核机械,又要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集成电路。“风电机组相比火电袖珍不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需要我们一专多能。”杨大玮说。

  从风电场值班楼驾着皮卡车一路上山,经过10多分钟颠簸,记者随二人来到22号风机塔下。确认判断无误后,他们迅速做好安全措施,启动补液泵为球罐加注冷却液。“这是我们用打农药的设备改装的,一个塑料桶加小电泵,轻便实用。”杨大玮介绍着他们班组的发明成果。

  风机内部空间狭窄、结构复杂、空间位置受限制,标准工具有时无法高效完成某些特定任务。为此,维修班组根据日常工作经验,创造性设计制作了多套专用工具。

  一台风电机组,核心的偏航系统和风机机舱都在近百米的高空。越往上塔筒越细,空间也愈发狭小。“偏航系统让叶片精确对准风向,提高发电效率;风机机舱则是发电机所在之处。”杨大玮介绍,处理完主要故障点,他们还要例行来到塔顶,进一步检查核心设备。

  风机维检工依靠一台“电梯”,在塔筒内垂直提升80余米,单程大约五六分钟。这台“电梯”名为免爬器,仅有一个能容双脚站立的小平板,维检人员佩戴好五点式安全带,将防坠器与轨道相连后,通过手柄上的按钮控制升降。

  “电梯”只能将人送至狭小的偏航系统机舱,进入风机机舱的最后几米,需要维检工手脚并用沿铁梯攀爬。“我们都有点飞檐走壁的功夫。”赵潇洋笑着打趣。仔细确认机舱内线缆和油路管路正常后,二人才依次撤离。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风机维检工,脑力和体力要求都不低。为何要选择这份颇具挑战的工作?“当亲手维护的‘大家伙’重新转动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杨大玮目光坚定。

  职业名片

  风机维检工

  他们是对风机开展巡检、维护和消缺工作的技术人员。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定期进行滤网清洗、更换,为发电机换碳刷,为风机主要旋转部件加注油脂等,涉及电气、自动化、通信等多个专业领域。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