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将至,中原大地再次迎来收获的季节。豫东平原的玉米露出饱满的“牛角”,豫南的水稻荡起层层金浪,豫西岗坡上的谷穗压弯了腰……即日起,本报开设“垄上行·秋收日记”栏目,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踏行垄上,俯身泥土,品味谷物的清香,感受丰收的喜悦,一同见证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坚实足迹,读懂“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底气担当。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董豪杰
时间:9月17日
地点:洛阳市洛龙区佃庄镇西石桥社区
天气:阴
眼看着玉米即将收获,阴雨天气不期而至。一场降雨过后,西石桥社区的玉米田里湿漉漉的,趁着雨停的间隙,种植大户张国强又一次来到地头。
“天气预报说明天还有中雨,得看下排水咋样,这时候要是积水、泡住根系,就该有损失了。”张国强有点担心。
走进玉米田,张国强抓住一穗玉米,轻轻撕下表皮,仔细看了看:“这穗儿还不错,穗子长满了,籽粒也比较饱满。”整块儿来看,张国强种的玉米长势不错,但依然有些不尽如人意。
在玉米田里踅摸了一会儿,张国强还是发现了“两头尖”的玉米穗。所谓“两头尖”,就是玉米穗子尖部空心,底部籽粒没长满。他一边撕掉表皮一边说:“这种穗子,就中间长了点儿玉米粒,两头都没籽儿。”
种粮多年,张国强清楚其中的原因,今年高温干旱持续时间太长,刚好又赶上玉米授粉期。“一旦授粉期遭遇高温,尤其是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玉米授粉就会变差甚至停止授粉,导致结实不佳。”张国强说。
七八月份的连续干旱,张国强浇了两次水,玉米田墒情还不错,但连续高温就比较麻烦。利用植保无人机,张国强想到了补救办法——人工干预授粉,他瞅准玉米花粉量大的生长阶段,在上午10点之前气温还未升高时,用无人机在玉米田里飞两遍。
“无人机不带水,也不带药,就是利用飞行时机翼旋转形成的下压风场,让花粉飘散并完成授粉。”张国强说,效果不错,300亩玉米,受高温影响不大。
对于张国强这样的种植大户来说,单产提升是种植效益的关键,用无人机助力玉米人工授粉这一操作,能够将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减损增产提效益,提前锁定粮食销售,也给种植收益增添了保障。张国强指着旁边的高粱田说:“今年我还种了100亩高粱,全部都是订单种植,不愁卖。”
西石桥社区乃至佃庄镇周边,与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种植作物相比,高粱在当地鲜有种植。
收购方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并在成熟时安排机械前来收获,这种种植新方式更加省事。提前签订收购协议,收益也更有保障。
正处灌浆期的高粱,穗子逐渐下垂、颜色转红。张国强抓住一个高粱穗,用另一只手垫在下方,轻轻晃动后,又仔细看了下手心,“你看,掉落的都是杂质,基本没啥虫。”张国强说,高粱这时候一怕里面生虫,不好治;二怕连阴雨导致穗子发芽。
提前用无人机喷药防虫,而不是见虫再治,让张国强的高粱没遭受虫害。虽然是第一年种植,他的高粱产量应该不错。
“明年秋季,我准备在田间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采用滴灌方式,及时为玉米、高粱提供充足的水肥,争取让产量再提升点儿。”张国强说。
面前的张国强敦厚朴实,和普通农户没多大区别,但从他的言谈中,记者看到了新农人的风采,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