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有为 扎实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全省三农战线引发热烈反响

2025-05-23 10:05:45 来源: 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p23_s.jpg

  5月21日,南阳市新野县新甸铺镇组织抢收小麦,确保颗粒归仓。 张峰 摄

  “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全省三农战线引发热烈反响,为全省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力开创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守护大国粮仓

  “‘三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考察,再次嘱托河南要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省农业农村厅粮食作物处处长杨亚军表示,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粮食生产寄予厚望,每到河南必讲粮食,作为从事粮食生产的“三农”干部,使命艰巨、责任重大。

  杨亚军参与并见证了4月份以来全省上下抗旱保粮、“一喷三防”等小麦生产攻坚。他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夏粮一天不到手、工作一天不放松,毫不松懈抓好全省小麦后期管理和夏收工作,全力服务保障夏收,组织好机械抢收、烘干晾晒等工作,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同时,抢抓时机做好夏播夏管,扎实开展秋粮单产提升,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严防旱涝急转,确保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打牢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河南新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和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说,这些年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把粮食安全重任牢牢记在心上、稳稳扛在肩上、实实落在干上,全省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用不到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产量超1/4,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今春以来我国大部持续发展的严重旱情,特别叮嘱说:“有旱就可能有涝,要严防旱涝急转。”郭天财表示,作为一名小麦科技工作者,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倾力指导农民跑赢小麦产量形成的最后“冲刺期”,以抗旱减灾、预防旱涝急转为重点,切实加强后期麦田管理和机械抢收,真正做到麦子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力争重旱麦田少减产、轻旱麦田保稳产、无旱麦田多增产。

  “请总书记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河南一定能让全国人民每年都能吃上河南小麦做成的新馍。”郭天财说。

  发挥科技力量 推进农业现代化

  “扛牢粮食安全重任,要紧紧依靠科技,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专家雷振生研究员说。

  雷振生表示,在品种选育上,要致力于选育高产稳产相统一的优良品种,在此基础上,实现高产又优质。在生产上,通过科学管理发挥品种长处、弥补不足,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采取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从而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助力粮食稳产丰产、农民种植效益不断提升。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李赫表示,农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机收减损作为小麦生产的最后一环,收获机械的提升是关键。要不断改进、提升机械性能,实现减损收获,同时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节本增效。

  针对近年来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李赫表示,要在不断研发先进的农业机械的同时,做好防灾减灾等应急机械的创新应用,在灾害发生时,快速响应、及时减损,以更加高效、更加智能的农业机械,服务于粮食生产。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离不开新品种新技术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让农业技术快速落地,才能更好地用科技力量服务农业生产。”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王庆安说,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是科技和农民的桥梁纽带,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不断学习掌握农业新技术,从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将专家的科技创新成果传递给农民,传递到田间地头。

  延伸农业产业链 助力农业强省建设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这个优势,推动农业产业链式盟式发展,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龙头带动、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中原粮仓”不断向“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迭代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秘书长、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康逸说,联盟将以面、肉、油、乳、果、中药六个分联盟为链主,构建“航母式”产业集群,打造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整合相关资源,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和战略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初加工、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产业水平的提升,解决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共性、关键性问题,推动省内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向集聚化、标准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

  “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李倩说,我省食品加工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突出。

  “延伸现代产业链条,科技赋能是核心,产业融合是抓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持续动力。”李倩认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要素流动为保障,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李倩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努力让科技成果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服务于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河南农业强省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近年来,河南桐淮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带动发展茶叶示范基地1万余亩,带动就业3000余人,实现经济效益1亿多元,吸引了一批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集群,为促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是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河南桐淮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钲荃表示:“我们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注重茶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省农业农村厅乡村建设促进处副处长向熙元说,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要从我省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聚焦持续培育县域富民产业、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抓紧谋划实施一批务实举措,在产业提质增效、人居环境改善、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片区化、组团式理念,依据平原、丘陵、山区等地理地貌,培育一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总结先导区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可实施、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今后,我们要持续抓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片区化、组团式理念,培育一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完善‘一库一单’运行机制,集成推进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五大振兴协同发展,加快探索形成一批可实施、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向熙元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推进乡村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成富营说,“济源作为全国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河南省唯一在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我们高质量谋划乡村建设布局,包括乡村产业与村庄建设的有机融合、乡村环境与村庄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布局,让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

  成富营说:“我们将结合济源实际,瞄准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坚持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大沟河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为示范,片区化组团式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努力提升农村的路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为早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添砖加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娄家沟村地处太行山余脉,近年来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养殖海鱼产业,年产值2400余万元,净利润600余万元,解决村里30余人就业。

  “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立足自身实际,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奋力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娄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武建平表示,下一步,娄家沟村将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深加工”模式,提升产业附加值。

  (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向辉 刘婷婷 董豪杰 王侠)

f4d259b3154517a9af65530dfd433093_副本.jpg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