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南丨让废弃坑塘“开口说话” 周口淮阳区是如何做到的?

2025-05-17 20:36:47 来源: 央广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央广网周口5月17日消息(记者 郝振青)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郑集乡官路边村,两处“花园式”的村级污水处理站依坑塘而建,曾经的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为景观塘、生态塘、经济塘。

“以前村里坑塘底泥淤积,水体黑臭,经过整治后,村里环境优美了,坑塘旁建起了老年驿站,老人们经常出来散步。”官路边村老年驿站工作人员杨天真说,村里越建越美了,在这儿生活和工作非常幸福。

官路边村如今的坑塘(央广网记者 郝振青 摄)

据了解,该两座污水处理站通过铺设污水管网,将村民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同时,该村采用改良“A/O+生态湿地”工艺,将生活污水变清水,污水处理达标后作为生态补水排入坑塘。

周口市淮阳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乡村密集坑塘多,生活污水普遍存在。近年来,该区坚持“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生态优先、资源利用”的原则,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平原农区的“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农村生活污水与黑臭水体协同治理新路径。

郑集乡孟庄村与官路边村相邻。记者前来采访时,孟庄村村民刘玉文刚从地里干完活回家。路过村里的坑塘时,他不自觉放缓了脚步,在塘边稍作停留。

孟庄村村民在坑塘边散步(央广网发 周子硕 摄)

“以前一到夏天,走到这儿臭得不能闻。现在空气好了,水也清了,草也绿了,老百姓都很满意,路过这儿的人都想停下来看看。”刘玉文笑着说。

不仅如此,该村在治理好后的坑塘周边安装监控系统,纳入淮阳区农村黑臭水体管理平台,实时查询坑塘水质及周边环境情况,实现智慧化管理。同时对外出租发展水产养殖种植,每年租赁费7000元,一部分作为设施的运行费用,其余部分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以塘养站”的目标。

王店乡王楼村具有700年历史,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对于王楼村来说,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不仅美化了村里环境,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还重塑了村庄文旅特色,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王楼村的生态滤池(央广网记者 郝振青 摄)

据王楼村党支部书记王翔介绍,村里建设了“三格式+生态滤池”设施,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0吨。污水被大分子有机物分解和无害化处理后,能够达到农田灌溉标准。这部分水作为西侧一分地菜园的日常灌溉用水,不仅能够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还能够提升土壤肥力,做到“变废为肥”的资源化利用。

“平原农区农村生活污水与黑臭水体协同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入选了‘生态环境部全国示范案例’,并被河南省委、省政府作为‘淮阳经验’在全省推广。”周口市生态环境局淮阳分局副局长张海辉说,截至目前,该经验已吸引178家省内外考察团实地观摩学习,成为全国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的标杆范例,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淮阳”样板。

从“臭水沟”到“生态塘”,从“环境痛点”到“经济亮点”,周口市淮阳区以创新治理模式让废弃坑塘真正“开口说话”——讲述生态修复的绿色故事,见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