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丨科技赋能 探究汉字文明——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侧记

2025-04-23 16:16:03 来源: 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在中外嘉宾进校园活动中,外国友人正在学习中国书法。

“不同语言,一个世界”世界绘本邀请展上参展的绘本。

中外嘉宾参观殷墟博物馆。(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安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大会开幕式上,两台机器人化身“武丁”“妇好”携机器狗亮相。本报记者 王铮 摄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

  汉字,作为人类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历经数千年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从创造、使用到演变、发展,汉字赓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呈现出中华文明的气象万千。

  4月20日—22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予以支持的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安阳举办。近400名海内外嘉宾如约而至,共赏汉字盛宴,共话科技如何赋能文字保护传承。

  大咖云集共话文明

  本届大会以“文字·文明·科技·未来”为主题,在往届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平台化基础上,进一步在智能化、多元化、大众化方面予以创新。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领馆官员、中外文字文化学者、在华外籍专家、国际学生以及文化企业代表参会。其中,近百位专家发表了主旨演讲和报告,涉及甲骨文研究阐释、汉字教学普及、汉字文旅文创、汉字国际传播、文字交流互鉴以及中外文化比较等领域。

  “研究中国的汉学家想了解全亚洲,就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字。”土耳其汉学家、北京土耳其文化中心主任阿尤布·撒勒塔史认为,虽然学汉语对于外国人来说比较困难,但如果学者能深入了解中国汉字密码或其内容特点,对古代文明研究的帮助会很大。

  当谈到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汉字基因根脉延续时,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李宇明认为,对于当下最新的AI技术,我们一方面要拥抱它,更好地利用诸如DeepSeek之类的大语言模型,另一方面不能忘记文字背后记录的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比如安阳的甲骨文研究,建议专家除了研究甲骨文本身,更要研究它所包含的殷商时代文化和文明”。

  古老汉字牵手“AI”

  当殷墟地脉里的甲骨与数字时代的算法相遇,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路碰撞量子计算的轨迹,人类文明传承的崭新篇章正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开启。

  大会期间,“AI助力甲骨文研究考释与活化利用邀请赛”正式启动,全球学术界、科技界及大众群体甲骨文爱好者均可参加。本次大赛依托“数字甲骨共创中心”的殷契文渊、甲骨文AI协同平台及“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针对学术界、科技界及大众群体设立三大赛道。

  在学术赛道,全球跨学科团队将基于全球最大甲骨文数据集“殷契文渊”,聚焦文字释读、甲骨缀合等核心课题,重点攻关新字释读与多维论证,成果将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体系化突破;算法赛道则面向技术攻坚,通过AI自动缀合未公开碎片、智能识别重片,为甲骨整理提供数智化引擎;大众赛道则借力AI工具,邀请创作者以动态字库、虚拟展品及剧情短视频重塑甲骨文表达,推动古老文字以鲜活形态融入现代数字语境,激发大众对甲骨文的兴趣。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表示,当前,甲骨文研究离不开人工智能,AI算法在字形分析、缀合效率、文化创意等领域潜力巨大。“我们希望通过‘AI+甲骨文’的赛事激发跨学科协作,加速甲骨文从学术‘深闺’走向数字时代的大众化、智能化,也希望甲骨文反向助力AI大模型的发展。”

  科技助力文化传承

  当传统文化遇见人工智能,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就此展开。

  大会开幕式上,两位“特邀嘉宾”惊艳全场。由京海盛大(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两台机器人,化身“武丁”“妇好”带着3000多年前的问候款款而来,送来独属于安阳的浪漫,与会嘉宾争相与其互动合影。

  近年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制作了很多甲骨文表情包。2019年,他和谷歌AI合作推出“智慧甲骨”,通过人工智能识别甲骨画作的方式,推动甲骨文传承。

  “不要简单地关注技术。”陈楠说,面对人工智能和年轻人的时尚审美,既要拥抱科技,又要更多反思传统文化,将深刻的人文情怀、哲学等内容注入其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

  汉字是错综复杂的文明载体,体现了集体记忆、哲学传统、艺术卓越和深刻的文化认同。汉字大会已经成为研究成果发布、艺术设计展示、中外人文交流、民众参与互动的汉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明互鉴的综合性国际化平台,为做好汉字的创造性转化和国际化表达,讲好汉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