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轻点,一座大型建筑的三维立体图像呈现眼前;切换场景,又以第一视角进入高速公路隧道中……这并不是电脑游戏场景,而是人工智能(AI)灾害应急仿真系统的画面。
探索这一虚拟世界,会发现细节拉满。摄像头位置、安全出口方向清晰可见,点击关键设备还能显示详细参数;设置不同灾种后,屏幕会自动显示火灾扑救、交通管制等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我们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覆盖灾害应急全链条的智能化平台。”4月18日,河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任建吉接受采访时说。
日前,省发展改革委公布首批河南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任建吉牵头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灾害应急仿真系统成功入围。该系统通过多灾种动态耦合模拟技术,突破传统单一灾种静态模型局限,可实现地震、洪涝、矿山事故等灾害链式演化情景推演,形成“情景模拟—智能决策—协同处置”的闭环。
“传统灾害应急演练,大多只能基于场景设置预案、开展推演。”任建吉说,利用人工智能与混合现实(MR)技术,可实现真正的身临其境。比如模拟矿井透水,不仅能实现场景的毫米级还原,还支持风速、水压等多个物理要素的动态仿真。焦作市消防救援支队与河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火灾救援预案演练,在全省比武中斩获佳绩。
除了应急救援推演,人工智能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日常安全管理中。
在焦作经开区,封闭化工园区内的危化品车辆管控工作迎来“AI助手”。通过建立外来车辆有备案、备案过程有审核、进封闭园区有定位、出封闭园区有记录的管理机制,车辆管控系统能够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管。
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我省危化企业以“自动化减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计算机智能系统进行动态调控,确保各项指标始终处于适宜水平;基于图像识别的人工智能技术,可对反应釜实时监测,第一时间察觉异常、发出警报。
随着AI的快速发展,其在灾害监测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推动公共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例如,在防汛抗洪时,可通过AI分析实时水位、降水量等信息,预测洪水漫延路径和受灾范围,提前转移群众,调配应急资源。
“省应急管理厅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海量灾害监测数据。在数据高效分析上,人工智能技术可发挥重要作用。”河南省防灾减灾中心灾害监测预警研究所所长高计伟介绍,除了气象等致灾因子的监测,还应多关注自然灾害对人、田、房、财等承灾体的影响研判。该所将多年历史数据分类归档,通过计算机建模开展分析,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决策参考。未来,应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有效整合资源,让人工智能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