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基层治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怎样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即日起,本报推出“高效能治理深观察”系列报道,通过一个个来自基层的鲜活案例,生动解析我省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若郡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盘,也是薄弱点,实现乡村善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保障。
一东一北,我省有两个向阳村,相距数百公里。
当返乡能人杨满意在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的楝树下倾听老人心声时,“老支书”葛树芹正在汤阴县宜沟镇向阳庄村的大棚里谋划着集体经济……头雁领航、问需于民、产业筑基,剖析两个村庄的善治实践,都在诠释着一个共同的答案:党员干部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力量。
头雁队伍的回归扎根
茶水壶嗞嗞作响,一壶粗茶,一张圆桌,三把条凳,4月19日,在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村干部、后备干部、村民代表围坐一圈。
村党支部书记杨满意开门见山:“今天叫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建议。”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从路长制到人居环境整治,从集体经济发展到孝善大食堂运转,现场气氛渐渐热闹起来。
作为乡村能人,杨满意通过“雁归工程”回归故乡。如今,在虞城县、杜集镇两级党组织的帮助下,向阳村又从本土大学毕业生、致富能人中物色5名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跟踪培养、定期考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省里推进“雁归工程”,各地县乡两级党委每年综合分析,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有人反哺桑梓,也有人深深扎根。从被推选为妇女主任,到换届时当上村委会主任,再到“接棒”村党支部书记,汤阴县宜沟镇向阳庄村党支部书记葛树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村干部。
“要找到一条适合向阳庄村的发展道路。”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葛树芹带领大家踏出的第一步,是修路。
兜里没钱,到县里乡里争取资金;修路没人,带领大家一起干;有村民不同意,就上门22趟做工作……一条路1300多米,历时1个多月,从早到晚,葛树芹就在工地上待了1个多月。
路通了,天地一下就开阔了。葛树芹说,这条路是村民的出行路,是老百姓的致富路,更是把自己和老乡们连在一起的“连心路”。
能扛事、会谋事,领头雁们有视野和担当,村庄发展就有了“主心骨”,基层善治就有了坚实依托。
问需于民的治理底色
老楝树下的吃饭铃声一响,老人们便往村里的孝善大食堂赶去。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杨满意发现,村里很多独居老人都不“烧锅”,有人觉得划不来,有人因为怕麻烦,有人是身体条件不允许,一顿顿迁就着。
“建一个让老年人吃热乎饭的地方。”杨满意和村“两委”达成共识。但“钱从哪来”“谁掌勺”“咋定价”一系列问题跟着冒头。
“咱们照规矩办。”支部先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决议。连开三场“楝树下的议事会”,最终拍板:每人每天7元,剩下的钱,村集体补。
找到群众的“需”,读懂百姓的“求”,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村里的事集体议、农民的事自己定。
杨满意说:“治理要听见锅碗瓢盆响。”葛树芹认为:“服务要摸到人心褶皱处。”
采访中,总能听见葛树芹的电话响个不停。电话那头,没啥大事,这家漏水,那家断电,都是村民遇到的“麻烦”。间隙,时不时还有老乡过来说说家长里短,问问医保报销。
“对老百姓最难说出口的,就是‘不行’二字。”在葛树芹看来,“治理不是挂在墙上的条条框框,是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治理的底色是服务。”
治理中的“麻烦事”,是党员干部的“必答题”。党员干部心里装着群众,做事为了群众,常常问需于民,基层善治就有了可靠支撑。
产业筑基的内生之路
春日的向阳庄村,处处生机。漫步乡间,蔬菜基地、西瓜大棚、共养鱼塘连成片。
“过去,地是荒地,田是散田。”葛树芹回忆,以前大家只能靠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生活,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葛树芹深知,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大家有事干、有钱赚,矛盾才能少。
壮大村集体经济,党员带头干,带动村民增收,村“两委”目标明确。
“流转本村及周边土地,种植油菜3600亩,西瓜大棚10亩,村民变股民,按股分红。”葛树芹说,“村里还有保洁岗,主要提供给中老年人,一个月700多元。”
修路、挖渠、搭大棚;种菜、种瓜、挖鱼塘……葛树芹相信滴水穿石的力量,“村庄不是一年建成的,只要大家心往一处靠,劲往一处使,乡村发展的路子就能越走越宽。”
产业筑基、发展聚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越好,乡村党组织的管理调节功能就越强,农民就越愿意向集体靠拢。在我省,有集体经营收益的行政村已超80%。
在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村民杨迎军的“小账单”里也有集体经济的甜头。
“老伴在村集体企业里做零活,工资计件,多劳多得,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
“流转10多亩土地,每亩分红一千多元”;
“家里有台拖拉机,农忙时干一两个月,也能赚不少”。
“现在,他还在养蛋鸭,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杨满意补充道。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乡村凭啥能高飞?在两个向阳村的实践中,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带头修路时磨烂的鞋、食堂里端出的热汤、账本上增加的收入。
中原沃野,还有许许多多和向阳村一样的村庄,庄稼不停生长,一季又一季;变化一点一滴,一日又一日。
深根固本,向阳花开。最好的果实,永远结在扎根泥土的藤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