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厅、走廊、前室等空间,本质上是全体业主共同出资、共同使用的生活基础设施。它们不仅关乎居住便利,更涉及消防安全、应急疏散等公共利益。该起事件中,博主改造的电梯厅可能属于消防前室或疏散通道,是火灾发生时的生命通道。一旦被家具、装饰物堵塞,后果不堪设想。《消防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梯一户”也不意味着可以“公摊私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违规成本较低,“公摊私用”并非孤例。一段时间以来,从消火栓成快递柜,到圈占楼道堆放杂物,再到将公摊区域加装铁门“据为己有”,类似行为在一些小区屡见不鲜,且整改阻力较大。然而,若不下大力气纠正这类行为,极易形成“破窗效应”,诱发更多人效仿,导致更多公共空间被蚕食。对此,制度层面应引起重视,着力破解取证难、协调难等问题,城管、消防、公安、物业等主体也应建立联动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维护全体业主的公平居住权益。
当然,公众对“公摊私用”的复杂情绪,也折射出当前房地产制度的深层矛盾。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房地产买卖中,公摊面积计算不透明、标准模糊,一些购房者因得房率低而心有不满,甚至动了“多占一点是一点”的心思。
在推进“好房子”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回应民意期待,湖南衡阳、河北张家口等地已试点包括“取消公摊”“优化计容规则”在内的各类举措,推动市场透明化,提高新建商品房实际得房率。相信随着改革的推进,公摊争议将越来越少。
社区是所有居民共治共享的生活共同体。当个人舒适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任何“创意”都失去了正当性基础。若想提升生活品质,完全可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空间优化,而非以牺牲他人权益为代价换取一己之便。唯有每位住户都尊重规则、守住边界,我们的居住环境才能更加安全、文明、和谐。(舒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