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这是首次将“场景”提升至创新生态核心枢纽的战略高度。这份文件的深意,在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梗阻”难题,通过场景的培育与开放,为新质生产力从技术构想走向产业实践铺设通途。
场景的本质是技术价值的“试炼场”与产业创新的“催化剂”。恩格斯曾言,社会的技术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前进。现实中,我国并不缺乏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但大量前沿成果往往困于专利证书与学术论文,沦为“沉睡的创新”。症结在于缺乏连接研发与市场的桥梁,当人工智能算法找不到适配的工业场景,当量子传感技术没有可验证的民生需求,技术迭代便失去了方向与动力。《意见》精准把握这一关键,将场景定义为“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正是要让技术在真实情境中接受检验、完成迭代,最终实现从“可能”到“可用”的跨越。
政策构建的梯度场景体系,彰显了系统推进的战略智慧。不同于单一化的试点布局,《意见》设计了“综合性重大场景——行业集成式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的三维矩阵,覆盖新领域新赛道、产业升级、行业应用、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五大方向22类重点领域。这种布局既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制高点,抢占技术话语权;又聚焦细分领域的“小切口”突破,以高成功率形成示范效应;更通过跨区域综合场景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的全局优化。三类场景相互支撑,构成了“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的完整闭环,让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创新迭代优势。
场景开放的核心,在于以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当前场景创新仍面临诸多梗阻:公共领域场景开放不足、新业态监管规则滞后、数据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制约着创新活力的释放。《意见》给出的解决方案颇具深意:一方面推动政府机关、国企带头开放场景资源,以示范效应激活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将场景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协同推进准入、要素改革,在实践中探索新型监管模式与要素流通规则。这种“边应用边规范”的思路,既避免了制度空白导致的创新风险,又防止了过度监管扼杀创新萌芽,体现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
推动场景从“政策蓝图”变为“创新实景”,还需做好“软硬兼施”的保障。在“硬件”上,5G 网络、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是场景运行的物理底座,必须同步推进建设;在“软件”上,首购首用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专项金融支持等配套措施,是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热情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建立场景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让市场在场景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发展改革委的项目清单引导,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图纸到生活日常,场景是贯穿创新全链条的关键纽带。《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进入“场景引领”的新阶段。当每一项新技术都能找到适配的应用土壤,每一个市场需求都能催生对应的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