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要从“千城一面”到“各美其美”

2025-07-24 15:26:39 来源: 新华社 评论:0 点击:  收藏
  在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基于城市发展形势变化做出“两个转向”重大判断,以“七个着力”部署城市工作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可以预见,中国城市将越来越有特色,为人们留下乡愁记忆。

  在城镇化快速增长期,我国城市建设一度陷入“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怪圈”:一些地级市动辄规划建设新城新区,出现大量如“复制粘贴”一般的摩天大楼、商业综合体,以及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的古城镇……作家冯骥才曾感慨,“我们把城市基本变成一个样子,只用了20年,这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悲剧”。

  细数这场城市“特色危机”的背后,既有贪大求全、“政绩冲动”的结果,也有崇洋媚外、照抄西方的思维,甚至出现“拆真建假”的闹剧。

  例如,为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土地利用率,争相建设玻璃幕墙高楼、“方盒子”式住宅,催生“水泥森林”;英国伦敦眼、巴黎凯旋门等与地方毫无关联的“国际符号”被生硬植入;在热度高涨的古镇建设潮中,不少“抄作业”式的仿古街区拔地而起,“青石板路、飞檐翘角、红灯笼高挂”成了统一“公式”……

  “千城一面”,究其根源是城市建设理念产生了偏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深入调研、挖掘本地历史文脉、人文特色和市民诉求,简单地将现代化城市建设等同于“高、大、新、奇”。

  可喜的是,不少城市已开始探索破局之路。例如,北京注重历史文脉保护与现代功能融合,严格推进老城保护,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再现古都风韵;上海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有机融合,塑造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苏州在老城更新中严控建筑高度,保留“小桥流水”的江南肌理;景德镇依托陶瓷遗产名片,通过保护老厂区、打造文创集市等,让千年窑火焕发新生……

  破除“千城一面”,需恪守“人民城市”理念。各级领导干部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心态,不能仅盯着GDP增幅与大项目数量,要探寻内涵式城市发展路径。主动邀请市民深度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广泛征询民意,实现科学决策。

  破除“千城一面”,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规划建设中悉心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塑造本地特色优势,改变传统工业化、标准化建设导致的同质化现象,从而提升区域吸引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破除“千城一面”,要找准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上精准定位,规划产业发展时,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储备等要素,避免“一窝蜂”布局所谓“风口”项目;在文旅资源开发上,要深挖地方历史文脉、传统技艺、生活习俗等独特文化标识,打造“一城一品”的城市品牌体系。

  参差百态,乃是世界之美。城市的灵魂,深藏于斑驳的古城墙中,飘荡在市井茶馆的茶香里,铭刻在祖辈传唱的民谣旋律间。唯有唤醒每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基因,才能真正彰显其不可复制的个性气质,让每座城市都成为不可替代的“唯一”。

  我们期待,中国的城市都能绽放独特的繁花、舒展特有的韵致,共同绘就祖国大地上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璀璨图景。(鲁畅 赵旭)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